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在众多糖尿病并发症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的关键因素之一。
它不仅带来持续的手脚麻木、灼烧痛、刺痛感,还严重干扰患者的睡眠和日常活动,甚至可能引发溃疡、感染,最终导致截肢。
令人关注的是,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发现,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的治疗方案在缓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方面表现出显著疗效,为众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糖尿病的本质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长期存在会造成多系统损害。
神经系统损害是最常见的并发症表现,其中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在糖尿病患者中超过50%。
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防治指南》指出,我国糖尿病患者中约有40%-60%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

其中四肢远端对称性感觉异常最为常见,表现为双脚或双手的麻木、针刺感或剧烈疼痛,尤其在夜间加重。
从病理机制上看,慢性高血糖引发的代谢毒性、氧化应激及微血管灌注障碍共同导致周围神经变性。
中医理论认为,这是“痹证”的一种表现,其主要病机为气血双亏、瘀血阻络、寒湿侵袭。
因此,治疗上需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而在西医角度,则主要通过改善神经代谢、补充神经营养剂、抗氧化、抗炎等方式进行系统干预。
依帕司他作为一种醛糖还原酶抑制剂,能够有效抑制葡萄糖在神经细胞内转变为山梨醇的路径,从而减轻高血糖对神经组织的毒性作用。
研究表明,山梨醇堆积是导致神经水肿、髓鞘破坏、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抑制该途径,依帕司他可以从病因上阻断神经病变的进展。
而甲钴胺作为维生素B12的活性形式,具有促进神经修复、再生和鞘磷脂合成的作用,在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和缓解疼痛方面有明确疗效。
两者联用,能够协同发挥作用:一个从源头减少神经损伤,另一个促进神经修复,形成“截断+修复”的双重机制。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发现单用甲钴胺虽能部分缓解症状,但对病因干预有限,单用依帕司他亦难以逆转已发生的神经损伤。
因此,联合治疗逐渐成为治疗DPN的常规方案。2020年《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发布的一项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中指出,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12周后,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显著提升,疼痛评分下降超50%,效果优于单一药物治疗。
中医药在糖尿病神经病变治疗中也展现出独特优势。例如,使用黄芪、当归、川芎等具有补气活血、通络止痛作用的药物,可以有效改善气血运行,改善微循环障碍。
针灸疗法,如足三里、阳陵泉、合谷等穴位刺激,亦被证实可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和缓解不适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望通过多靶点、多路径协同作用,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不过,中医治疗更强调个体差异和辨证施治,需要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干预。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出现并非不可避免,其与血糖控制的水平密切相关。长期血糖控制不佳,是导致神经病变发生、发展的根本因素。
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应长期保持在目标范围内,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此外,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饮酒等也是神经病变的促发因素,应一并控制。
在饮食方面,应坚持低糖、低脂、高纤维、适量蛋白质的饮食结构,定时定量,避免血糖大幅波动;
运动方面,推荐有氧运动为主,如快走、游泳,配合部分抗阻训练,每周保持15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锻炼。规律生活、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久坐久立,对于神经损伤的恢复也有积极意义。
从医生角度看,当前治疗DPN的最大挑战在于患者对症状的忽视与延误就医。许多患者初期仅表现为轻度麻木或刺痛,不以为意,直到症状加重甚至发生溃疡才引起重视。
因此,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认知水平,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是防控该并发症的关键。
医生在临床中应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尤其是对足部的日常护理,例如每日检查足部是否有破损、穿着合适鞋袜、避免赤脚行走等,均应作为常规管理的一部分。
在药物治疗方面,依帕司他+甲钴胺的组合虽然在多数患者中效果显著,但亦存在部分患者反应不足或存在副作用的可能。

例如依帕司他可能引起转氨酶升高,甲钴胺在极个别人群中可能诱发过敏反应。因此,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并依据个体差异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目前尚无药物能够完全逆转已发生的神经损伤,因此治疗目标应聚焦于延缓病情、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综合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具有明确优势——西医精准控制病因和代谢过程,中医调和气血、整体调理体质,两者互为补充。
但也应看到,中医治疗周期长、需个体化辨证施治,西医治疗在某些患者中存在疗效波动。
医生建议,应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个体体质、既往治疗反应等综合因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避免盲目套用统一方案。
值得强调的是,糖尿病神经病变并非不可逆,只要早期识别、科学干预,是完全可以延缓甚至部分逆转的。
在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每一位医生都应本着科学、严谨、负责任的态度,持续关注糖尿病并发症的最新研究进展,深入挖掘中西医结合的潜力,为患者带来更高质量的治疗与生活保障。
参考文献:
1.《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0年版
2.《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0年第36卷第9期: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研究
3.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发布的《2型糖尿病诊疗规范(2021年版)》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糖尿病中医治疗指南(试行)》
5.《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年第41卷第5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分析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