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淮南子·兵训》里有一计,主张必须趁着敌人神志迷乱失去预判能力之际,利用敌人不能自主把握方向的时机发动攻取,这也就是《三十六计》里的第六计——声东击西。 声东而击西,利用假象迷惑对方,让对方摸不清进攻方的真实意图而疏于防范,进攻方就能稳操胜券,这是古今中外战争中最常用且容易成功的计谋之一。 中国古代历史中关于声东击西的最早记载,大约是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吴王叛军以此进攻昌邑城的周亚夫军营。后来,班超以此计平定莎车,曹操得以解白马之围,郑成功也顺利收复了台湾。

文化危机当前,革新刻不容缓 声东击西是一种谋略,自然也不仅仅适用于沙场武将。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也曾经利用这一计,来推动新文化运动的进展。 民国时期,政局动荡,战火频仍,百姓民不聊生,就连民族文化亦遭受封建残余势力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夹击,尤其是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以及袁世凯复辟之后的倒行逆施。 面对外敌的强烈攻势,中国一边自保一边反思,然后发现一切器物不如外国,政治制度比不上别人,不得不向外国开放和学习,进而痛苦地认为连文化都不如外国,许多国人陷入自我怀疑的迷茫当中。 国人认为的文化落后,主要原因是教育不发达,国民素质普遍低下,并非我们的民族文化不如人,这个问题的根本解决之道在于汉语和汉字。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绝不能消亡的瑰宝。如果要让文化能继续传承下去,必须得先让普罗大众都看得懂字也读得懂书,而文字就是最好的桥梁,文化革新刻不容缓。 这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革新运动,其中一条主张就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文言文普遍晦涩难懂,受众群体极为有限,而且国人当时的文化程度并不高,白话文更容易理解和传播。 1918年5月至1920年,鲁迅先生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及胡适的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先后发表。在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下,北洋政府也下令全国学校使用白话文。 曾经被认为粗鄙又难登大雅的白话文,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后,更为深入人心。然而,繁体字又成为另一道槛,因为在此之前中国一直使用的都是繁体字。

遗老保守,汉字简化受阻 晚清至民国时期,国民识字率非常低,主要是学习机会的匮乏和学习成本高昂,导致95%以上的民众都不识字,而且繁体汉字难识难写又难记,只有少部分知识分子能够掌握并运用。 为了便于普通人学习生活,著名教育家陆费逵早在1909年就公开发文,提倡使用简体字。1920年2月1日,钱玄同也在《新青年》发文提议减省汉字笔画。 1923年,胡适、钱玄同等人对改革汉字达成共识。1935年8月21日,国民政府公布由钱玄同主持编选的第一批简体字表,可惜很快就遇到了强大阻力。 第一批简体字表公布后,当时的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就无比悲愤地要求取消推行简体字。在这些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下,教育部不得不收回成命,在1936年初废止了那324个简体字。

任何改革都必然遭受挫折,汉字改革的背后是社会翻天覆地的剧变,是对固有观念的猛烈冲击。这才引起诸多墨守成规的遗老跳出来,上演一场又一场针尖对麦芒的交锋。 324个简体字的废止,无疑是对汉字简化的一次沉重打击。况且,新文化运动虽然如火如荼地开展,白话文的推广也取得一定成果,但受影响的始终是小部分人,底层百姓对此一无所知也不关心。 在老百姓心里,养家糊口、如何让一家老小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大事。中国人的文化和思想水平高低,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更没有精力去学习笔画繁琐的汉字, 鲁迅先生举例说,有一名学童光是学习“姜”的写法,就几乎花费了一年的时间,要知道他当时学写的是繁体“薑”,寻常老百姓家哪能经得起这样的消磨?这才是唤醒国民解放思想的最大障碍。

声东击西,救亡图存 文字是记录和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假如没有人愿意识字认字,五千年中华文化还如何传承得下去?面对这场文化危机,鲁迅先生选择另辟蹊径,语出惊人。 1936年,一名叫芬君的记者采访鲁迅先生。当被问及文化在这场救亡图存运动中扮演何种角色时,鲁迅首先肯定了汉字至关重要的作用,然后淡定自若地说:“如果汉字不灭,中国必定灭亡。” 此话一出,不仅是芬君大为震惊,也惹来不少文人雅士断章取义的猛烈抨击,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怎么能灭? 事实上,鲁迅所说的“汉字”是指繁体字,因为他看到了繁体汉字之艰深,已经构筑成阻碍中国人民前进的“隔离墙”。

因为这一道“文化隔离墙”,中国大多数人民并没有意识到自身所遭受的压迫,仍然处于蒙昧无知的状态,这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危机,可要怎样打破顽固保守派的封锁呢? 鲁迅先生可谓是最了解中国人的,他深知国人的“病根”在心而不在身。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中庸,一贯秉承“不偏不倚,处事调和”的原则,这就需要一个偏激的理论来打破僵局。 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导者之一,其影响力不言而喻。当这样一位人物喊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口号时,看似将矛头对准汉字且不分简繁,保守派等众文人雅士开始慌了。 素来折衷调和的思想再度发作,文人雅士们开始觉得汉字是万万不能灭的,与其激进地消灭汉字,那不如还是推行简化,这也不失为两全之法,毕竟当务之急是实现文化快速传播。

反对的声浪日趋减少,可若要让文化迅速传播,必须先提高国人的知识水平,这势必要从识字开始,于是简化汉字的进程再度启动。 1955年10月,简化汉字的草案在新中国文字改革会议上获得通过,汉字正式翻开全新篇章。看,鲁迅先生这一剂声东击西的“猛药”下去,病症不就缓解了吗?#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