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涌现的女性样本,正在开拓我们对人生全新的想象。女性可以玩极限运动,在赛场上驰骋;女性可以开拖拉机,穿越村庄与农田;女性可以是说一不二的厂长,带领工人们绝境求生;女性可以当老板,把一家饭馆做到本地热销榜;女性可以送外卖、做客服,也可以开小店,成为“全村的希望”。
无数鲜活立体的女性,让我们听到她们的声音,看到她们的处境,她们的故事影响着你我,也影响着这个世界。过去这一年,我们在抖音上看到了“她”的许多身份,这些身份意味着可能性,也意味着人生的广阔。故事里充满痛苦,脆弱,挣扎,而最终她们都选择了大步向前,走向属于她们的新世界。
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即将来临之际,欢迎来到“她的100种身份”专栏,今天,是90后姑娘@民女曹子榆 的故事。
四年前,曹子榆决定回老家种地。
她的家乡山东寿光,以蔬菜种植闻名。她白手起家,不花一分钱,拿下了三个现代化农业大棚、最优质的种源和最先进的技术,赚到第一桶金,带当地的农户做农产品加工,又帮外地的农企做转型。
这个90后姑娘很要强。家里有四个大老爷们,但她非要做那个“管家的”。明明可以雇人干农活,她一口气考下六本农机证。别人说她作秀、摆拍,她一声不吭地在地里直播几小时。
能证明自己的,并不是粉丝百万、好评如潮,而是可以给农人科普现代农业知识,可以为园区提供产业转型思路,可以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和找到农村的新出路。
那是属于自己的力量,让她自信,她可以无数次定义自己的人生,只要她想。
以下是她的讲述。
“家里全是大老爷们,但我才是管家的”
我叫曹子榆,出生在山东寿光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小时候我们家有七口人,我爸妈、弟弟和我,还有奶奶和二大爷、三大爷(父亲的兄弟)。我二大爷和三大爷因为年轻时工作落下残疾,都没有成家,和我们生活在一个大院里,拿我当亲闺女对待。变故发生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奶奶和妈妈相继离世,留下一帮大老爷们,就剩我一个闺女。
我和弟弟、爸爸、二大爷、三大爷在大棚里。
家里一下子变得很冷清。山东男人有个通病,就是有什么话都不说,只会闷头做事。我妈车祸离世后两个月,我爸的头发一下子全白了,但他从来没跟我们说过他心里的苦,只是每天下地干活,一直花了5年时间才走出来。
作为家里唯一的姑娘,我的爸爸很疼我,我的弟弟很懂事,我的二伯三伯都拿我当亲闺女对待,他们四个老爷们给足了我关爱。我跟他们都很亲近,“没大没小”,小不点的时候就叉着腰指挥他们干活,二十多岁了还会跟他们要压岁钱。久而久之,家人也习惯了和我的相处方式,生活上的大小事情都听我安排。从那时起,我好像就成了我们“曹家大院”的“管家”。
“曹家大院”的全家福。
这种异常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四年前被打破了。
2021年的冬天,我爸和三大爷同时因伤住院和做手术,得休养至少一年半到两年。家里没有人照顾,我只能暂时停掉工作,先回去照顾家人。在外面工作的时候,我们不会觉得家里老人老得快,但天天待在一起,你可能突然就会在一个瞬间感受到,我的父亲,他真的老了。
妈妈走后,爸爸一下子老了很多。
我决定留下来,我爸这么多年以来第一次冲我发了火。在他们那代人眼里,农村是一个贫瘠的原点,如果你有出息,出去了,就不应该回来。
我是高中毕业后离开家的,一个人背着行李去了北京。我想去学计算机,觉得以后好找工作,后来又去学了平面设计和影视编导,因为那几年流行去影楼拍婚纱照,我想开一家自己的影楼。不过实体影楼很快就不景气了,我还是回了山东潍坊,先是给别人打工,两年后开了一家设计工作室,做平面设计和新媒体拍摄,在家人眼里是一份非常体面的工作。
说实话,我当时也不知道回老家能干点什么。寿光是农业大县,以蔬菜种植闻名,而且近几年农业现代化发展很快,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非常完善,每一条产业链的一个环节都能养活上千家农业公司。我想,或许我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商机。
在搞大棚种植前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集市上卖菜。
为了多了解一些本地的农业现状,我开始拍视频。我喜欢拍视频,因为视频让我感觉活着。我特别喜欢李子柒,还给很多非遗手艺人拍过片子,这事儿对我来说并不难。我的视频没有固定的套路和模式,主打一个真实、接地气,有时候是我们“曹家大院”的起居日常,有时候是去看农户们的大棚菜地,很长一段时间,我还每天去老乡家或者自己家地里摘菜,再挑去集市卖。还挺多人喜欢看的。
就这么过了三年,我的抖音账号积累了30多万粉丝,没想到,这也成为了我新事业的起点。
我爸总是说我,拍视频有什么用,粉丝多又不能当饭吃。直到现在,他还总因为我当初的选择念叨我。为此,去年我带我爸去参加了抖音创作者大会,他没有出过省,也没坐过火车和飞机,我就想带他出去看看,让他知道,我现在做的是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也得到了很多的认可。平时,我也会带他去我的蔬菜大棚,去农科院听一些老师和企业家的分享,虽然他不是很懂,但也逐渐愿意在事业上支持我。
弟弟从部队退伍后,也回到老家和和我一起种植。
我弟怕我一个人照顾不过来三个老人,退伍后果断回到老家来帮我。我二大爷不愿意拖累我,坚持要住去敬老院,但我们经常能团聚。我们“曹家大院”,好像又回到了十几年前,而我也从“小小管家”变成了“曹大管家”。
“八年来没有女性考过的农机证,我全拿下”
2024年,我决定要开始“种地”。
我先是在自己家的大棚试种了两个月,发现受限于土地条件,很多先进设备没法安装,无法实现标准化种植。因为土壤是活性的、不可控的,就像人的身体一样一直在生长,可能今天很好,明天就会病变。所以我要采用现代化大棚种植,才能实现效率最大化。
为了搞好大棚种植,我准备去考个旋耕机证,因为我担心别人的机器来旋,可能传染虫害污染土壤。
为了维护大棚的土壤,我考了旋耕机证自己去旋地。
我印象特别深刻,我去农机管理局报名考试的时候,所有人都用异样的眼光打量我,负责报名的人问我,你一个小姑娘,考这个干啥?是你自己考吗?一个工作人员跟我说,他们整个区有8年没有女性来报名过,我是这么多年头一个。我说,你给我报就行了,我肯定能过。
后来,我把能用到的证都考了一遍,除了旋耕机证,还有货箱车驾驶证、履带收割机证、装载机证、挖掘机证、拖拉机证、农保无人机证。事实上,我考这些农机证的过程中,几乎都是把把过、满分过。我发现,这些跟我人差不多高的大型机械,并没有那么难开,而且很多都是自动化操作,对司机根本没有性别要求。在我眼里,他们就是一个大玩具。
我在开拖拉机压麦子。
经常有网友问,为什么看视频里我什么车、什么机器都能开,还有人让我把驾驶证拿出来看看真假。很多人不知道,拖拉机第一次出现在人民币上,就是由一位女性驾驶操作的,不信大家可以去看看第三套人民币的一元纸币。所以说,女性开农机,根本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第三套人民币的一元纸币,流通于1962年至2000年。
但我作为一个农业“菜鸟”,既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也没有供应链积累,怎么在没有原始成本的前提下去撬动资源?这时候,我在抖音积攒的30多万粉丝,就成了我的原始股东。
我找到当地农业公司,用新媒体宣传资源,置换了免费租赁的三个大棚,又拿着这三个大棚找到中科院的研发团队合作,拿下最好的种源和技术,就这样完成了自己的资源整合。实验室研发出来的品种,需要到地里去试才知道能不能量产,普通的农户或者农业公司是不太可能拿地去给研发做试验的,但我可以。
我专门录了视频,讲讲我是怎么免费租赁和打理三个现代化大棚的。
当然,我也不是随便来做试验的。我选择的品种是番茄,在大棚种了40多种番茄,这是我经过详细的数据调查,从终端市场反推出来的。
我发现当代年轻人的饮食习惯之一,就是要吃得健康,但又没时间烹饪,所以能现吃又健康的果蔬就很有市场,从这个角度去挑,我就选中了两个品种:水果黄瓜和番茄。黄瓜偏凉性,对女性不太友好,也有地域喜好差异,相比之下,番茄就是一个南北通吃、老少皆宜的品种,受众更广。而且因为基础食用人群多,才有机会去做壁垒,打造口感型或者高端型的产品,锁定其中10%-20%的用户去消费。
我选择种植的是口感最好的“草莓番茄”。
为了种出最优质的产品,我对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用生物菌肥甚至植物发酵肥种植,用物理方法防控虫害。
这时候,我和我爸的矛盾又出现了。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农民,他觉得我的种植方法太费劲、成本又高,种出来还不一定有人买单。但他不知道,现代产业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小而精,以前是吃饱饭,现在是吃好饭,食品健康越来越被关注,我要做的不是现在的市场,是未来的市场。
我跟我爸开玩笑说,咱们不用争,看看谁种出来的东西更挣钱就行了。结果,他们传统种植的番茄黄瓜,只能卖不到2块钱一斤,而我的番茄即便是第三茬,也能卖到7块钱一斤,还供不应求,用户点名要复购。我又赢了。
“我有一个终极理想”
那时候,我在视频里跟大家说,我要做现代化的蔬菜大棚,要做自己的产业链,质疑的声音非常多。
有人说小姑娘怎么可能真的去种地,就是作秀、摆拍,我也不去辩解。我告诉自己,真诚是最好的必杀技,我会用时间证明,我是在认真做事情。有时候我开农机干农活,就会让我弟帮我开直播,直播几个小时干活的过程,总不能是假的。
我会在抖音分享大棚种植的各种细节,让大家少踩坑。
我的抖音真正变成了一个“新农人”的种地记录,越来越多地分享种植的细节、科普农业知识。农忙季的时候,我几乎天天和一堆大老爷们在地里干活,甚至比很多男人干得还快。作为一个新农人,我也常常会遇到很棘手的问题,比如我种的草莓番茄在成熟后期遭遇病虫害,试了很多办法也没解决。我就想到了@蔬菜卫士李宝聚 老师,没想到老师亲自来到我的大棚指导,给我科普了很多专业知识。
李老师是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专业的植物医生。
我还处在农业的外围时,想的是自己的事情,只希望做好种植和经营,能赚钱就行。但随着真正深入产业链,看到专家老师们一次次的试验、坚持,以及因此带来的农业变革,我也希望我能做更多的事情。
我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就是帮一个传统种植园区实现了经营模式的转型。
这个园区位于山西,当地温差比较大、光照比较足,以种植番茄为主,他们希望能种出更优质的产品,打开销量和市场。我建议他们一定要做电商,因为当地运输不便,电商是一个效率更高的销售渠道,同时还要做新媒体配套宣传,做好推广。另外,他们那里没有集中性的农业垃圾处理渠道,我建议他们养一些跑山鸡和黑猪,把番茄蔓子加一些玉米粒用于喂养,就近处理垃圾,实现自循环。没想到,他们后来养鸡和猪的收入,都超过了种番茄的。后来周边很多人去园区采摘番茄、买黑猪肉,又带动了农家乐等周边经济发展,形成了一个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产业链。
越来越多人通过抖音找到我,来学习取经,多的时候我一天要接待上百人,有从河南濮阳来的农业农村局领导,也有天津来的国企技术人员,还有从内蒙古来的种植户。
来番茄大棚参观的人很多,有农户、专家老师也有学农业的大学生。
内蒙这个地方蔬菜比肉都贵,我也建议他们做产业闭环。这其实是现代农业转型的一个方向,不一定局限于种植,也可以因地制宜,带动养殖业乃至观光休闲娱乐产业的发展,以园区的方式来输出产品和服务。
我们其实有很先进的农业技术,但很多时候它们是“悬浮”的,离真正的务农者、老百姓很远。我乐于做这样一个纽带,通过自己的方式和影响力,帮助更多人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型。我现在除了自己的大棚种植,也和团队在研发其他的农产品,比如高筋面粉,虽然种源贵,但可以每斤多卖一两毛钱,为农户增收不少。今年我也和团队开始设计个人IP品牌,准备推出更多的农产品。
关于现代农业种植技术,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
相比百万粉丝博主,我现在更骄傲的身份是乡村守护人。在我的理解里,乡村守护人不一定是回农村种地的,它其实是一种能给农业、农村带来改变的新思维、新活力。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号召大众关注农村、改变农村,那就是乡村的守护者。
作为一名乡村守护人,我觉得很骄傲。
我现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赚了一些钱,养活一家人没问题,但我还有一个终极理想。我希望等自己的经济状况更好些,能设计打造一个农场,里面会种上各种瓜果蔬菜,还要养鸡养鸭,再盖一个小院子,到时候我把二大爷从敬老院接回来,全家人都住在一起。
前段时间我做了一个年终总结,整理素材的时候,我恍然发现,以前那张稚嫩、傻乎乎的脸,现在已经可以在各种场合下从容不迫、应对自如,讲农业知识的时候,眼神里都有光。我突然感受到身体里有什么东西在野蛮生长,那是我的力量,女人的力量。
*本文由曹子榆口述整理而成,文中照片除特殊注明外均由本人授权提供。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曹子榆 | 口述
berry | 撰文
猫 基 | 编辑
-THE END-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476个口述故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