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85年夏天,我们村子的北头刚刚通了电,听说镇上已经开始安装电视机了。天很热,知了在树上使劲地叫着,像是在替大地抱怨这闷热的天气。
我坐在院子里的石头上,擦着额头上的汗,看着手上的老茧,思考着接下来该去哪儿干活挣钱。
我叫周明志,那年二十三岁,个子不高,身体结实,自从十七岁父亲病故后,我便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母亲身体不好,常年吃药,小妹周小兰才十六岁,刚刚初中毕业,在县城一家服装厂上班。
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家三口能吃饱饭已经很不容易了。每天早起晚睡,能接到活就干,活路少的时候就到生产队帮忙,换些工分补贴家用。
我家那间土坯房已经很旧了,下雨天总是漏水,墙角也被雨水浸得发黑。去年冬天,我攒了些钱,买了几袋水泥,把最漏的地方补了补,好歹能遮风挡雨。
院子外忽然传来呼唤声:"明志,明志在家吗?"
我起身一看,原来是村东头的李大爷。李大爷六十多岁了,老伴几年前走了,儿子李建国在县城供销社工作,很少回来。大爷一个人住在那座老宅子里,平日里很少麻烦别人。
"李大爷,您找我啊?"我快步迎了上去。
李大爷的脸上带着些许难为情:"明志啊,我家房顶漏了几处,这不是马上要下雨了吗,想请你帮忙修一修。你小子在公社建筑队干过,手艺好。"
"没问题,大爷。明天一早我就去。"我爽快地答应了。
在我们村里,邻里之间就是这样互相帮忙的。何况李大爷平时对我家也多有照顾,每次杀猪都会给我家送些猪肉,逢年过节还会惦记着给我妹妹带些小零食。
"那太谢谢了。"李大爷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我那儿准备了工具,你带上干活的衣服就行。活不轻松,可能得两三天。"
夜里,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不知为何,心里隐约有种说不出的期待,好像明天会有什么好事发生似的。
窗外,蛐蛐儿叫得正欢,夏夜的风带着稻田的清香吹进屋里,我就这样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我就起床了。母亲已经做好了早饭,一碗稀粥,两个咸菜。
"明志,这是刚蒸的馒头,你带上路上吃。"母亲把两个热乎乎的馒头包在布袋里递给我。
"妈,您别忘了吃药,我去李大爷家修房顶,可能要两三天才回来。"我一边系鞋带一边叮嘱道。
"知道了,你自己也小心点,屋顶上干活别大意。"母亲摆摆手,眼中满是关切。
我背着简单的行李,带上几件换洗的衣服去了李大爷家。他的房子是解放初期建的,青砖灰瓦,院子不大,但收拾得很干净。
一进院子,就看见李大爷已经在那儿扫地了。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看见我来了,立刻放下扫帚迎上来。
"明志来了啊,吃早饭了没?"李大爷笑呵呵地问道。
"吃了吃了,大爷。我先看看您房顶的情况。"我放下行李,抬头打量着屋顶。
房顶确实破损严重,几处瓦片松动,有的地方甚至露出了椽子。西边的那一角尤其糟糕,估计是被去年的大风刮坏的。
"大爷,您这房顶得好好修一修了,不然赶上大雨可不得了。"我放下行李,仰头看着屋顶说道。
"是啊,前些日子下雨,屋里到处漏,盆盆罐罐摆了一地。"李大爷递给我一杯热茶,"你慢慢修,不急这一时半会的。工具我都准备好了,还从供销社买了新瓦片。"
我搭好梯子,爬上房顶开始干活。六月的太阳毒辣,瓦片烫手,汗水很快就湿透了衣背。我小心翼翼地移动着,把破损的瓦片一块块换下来,再把新瓦片安上去。
屋顶上的活计最辛苦,稍不注意就容易摔下来,而且瓦片上全是灰尘,风一吹就迷眼睛。我戴着草帽,但那汗水还是顺着脸颊往下流,偶尔滴进眼睛,又辣又疼。
就这样忙活了一上午,我已经修好了四分之一的房顶。李大爷时不时给我送水喝,还不忘叮嘱我注意安全。
中午时分,李大爷喊我下来吃饭。
"明志,下来歇会儿,吃点东西。"
我擦了把脸上的汗和灰,顺着梯子下来。李大爷已经准备好了一桌简单的饭菜:炒青菜、土豆丝、一碟咸鸭蛋和一大碗米饭。虽然简单,但在那个年代,能吃上这样的饭菜已经很不错了。
"大爷,您太客气了。"我有些不好意思。
"不客气,你干这么重的活,得吃饱喝足才有力气。"李大爷给我盛了一大碗米饭,"多吃点。你爸去得早,我看着你长大,就跟看自己儿子一样。"
听到这话,我鼻子一酸,默默地低头吃起饭来。自从父亲去世后,村里的长辈们对我家多有照顾,这份人情重如山。
吃过饭,我休息了半个小时就又上了房顶。下午的阳光更加强烈,我干脆脱掉上衣,赤着膀子干活。就这样一直忙到傍晚,房顶已经修了大半。
正当我准备下来的时候,远处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风也大了起来。天气变化得真快,早上还是艳阳高照,这会儿却要下雨了。
"明志,看样子要下大雨了,今天别回去了,在我这儿住一晚上吧。"李大爷仰头对我喊道。
我本想说家里还有事,但看着天色确实不对,而且屋顶还有一小部分没修完,也就点了点头:"那行,麻烦大爷了。"
刚收拾好工具,雨点就噼里啪啦地砸了下来。我和李大爷匆忙躲进屋里,外面很快就下起了瓢泼大雨,雨水顺着檐沟哗哗地往下流,院子里的地面很快就积了水。
"幸亏你修了大半,要不然今晚我又得到处摆盆接雨了。"李大爷笑着说。
他招呼我坐在八仙桌旁,给我倒了杯热茶。屋里没有电灯,只点了一盏煤油灯,昏黄的灯光映在李大爷布满皱纹的脸上。
"明志啊,你今年也二十三了吧?有没有相中的姑娘?"李大爷突然问道。
我有些不好意思地摇摇头:"大爷,我家这条件,哪个姑娘肯嫁呀。再说现在首要的是把妹妹养大,让妈妈的病好起来。"
李大爷叹了口气:"你是个好孩子,知道顾家。不过,人不能光想着眼前的苦,也得有点盼头不是?你爸走得早,我这当长辈的总得为你操点心。"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低头喝茶。其实我心里也明白,在这样的小山村里,像我这样的家境,想找个媳妇谈何容易。更何况,村里的姑娘谁不想嫁到条件好的人家去?
晚饭很简单,李大爷下了一锅面条,放了些青菜和荷包蛋。吃完饭后,我帮着收拾了碗筷。
外面的雨还在下,屋檐下的雨水滴滴答答地响着,像是某种自然的韵律。
"大爷,我听说您儿子在县城供销社工作,怎么很少回来看您呢?"我有些好奇地问道。
李大爷叹了口气:"建国工作忙,再说他媳妇不喜欢农村,嫌这里条件差。不过他们每个月都会寄钱回来,逢年过节也会回来看看。"
说话间,外面的雨渐渐小了,但天色已晚,院子里一片漆黑。李大爷把煤油灯的灯芯拨高了些,屋子里亮堂了一点。
"对了,明志,明天我侄女要来,她在镇上中学教书,放暑假了准备来看我。"李大爷突然说道,神情间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你要是不赶时间,明天把剩下的房顶修完再走吧。"他接着说。
"没问题,大爷,反正我这两天也没其他活。"我爽快地答应了。
说起李大爷的侄女,我隐约记得小时候见过一次,那时她还是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后来听说考上了师范学校,就再没见过了。
夜深了,李大爷给我铺好了床铺,是他儿子以前睡的炕。被褥很干净,散发着晒过太阳的清香。
"明志,早点休息吧,明天还得干活呢。"李大爷吹灭了煤油灯,各自安寝。
睡在陌生的床上,我却意外地睡得很香。也许是因为一天的劳累,也许是因为李大爷那温暖的家让我感到安心。
第二天一早,我被院子里的说话声惊醒。揉了揉眼睛,推开门一看,只见院子里站着一个年轻姑娘,穿着一身淡蓝色的连衣裙,扎着马尾辫,正和李大爷说着什么。
阳光洒在她身上,勾勒出一道柔和的轮廓。我不由得看呆了,心想这就是李大爷的侄女吗?怎么变得这么漂亮了?
"明志,你起来了?来,这是我侄女,叫李小燕,在镇上中学教语文。"李大爷招呼我过去。
"小燕,这是周明志,村里的好小伙,正给我修房顶呢。他父亲早年去世了,现在一个人撑着家呢。"
"周大哥好。"李小燕微微一笑,露出两个小酒窝,声音轻柔好听。
我顿时有些局促,摸了摸自己胡子拉碴的脸,不好意思地点点头:"你好。"
这一刻,我忽然意识到自己浑身都是土,衣服也皱巴巴的,头发也乱糟糟的,在这个干净整洁的姑娘面前,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自卑。
李小燕似乎看出了我的窘迫,自然地转移了话题:"大爷,我带了些点心来,您尝尝看合不合口味。"
吃过早饭,我又上了房顶继续干活。李小燕在院子里帮大爷收拾东西,扫地、洗衣服、擦桌子,动作麻利又利落。
我虽然在屋顶上忙着,但眼睛却总是不由自主地往下瞟,看她忙碌的身影。她不像城里那些娇滴滴的姑娘,做起家务来一点都不含糊。
"小心点,周大哥,别摔着。"她忽然抬头喊道,发现我在看她,脸上带着关切的表情。
我心里一暖,干活的劲头更足了。手上的动作也更加麻利,似乎想在她面前展示自己的能力。
到了中午,房顶终于全部修好了。我从屋顶上下来,浑身是汗,手上还有几处被瓦片划破的小伤口。
"周大哥,你的手受伤了。"李小燕注意到了我的伤口,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小药盒,"我帮你消消毒吧。"
她的手很细腻,小心翼翼地用棉签给我擦药。我能闻到她身上淡淡的肥皂香味,不知为何,心跳突然加快了。
"谢谢。"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干巴巴地道谢。
"不客气,你帮我大爷修房顶,我应该谢谢你才是。"她笑着说,眼睛像两弯新月,明亮又温柔。
吃过午饭,我准备收拾东西回家。李大爷非要给我工钱,我一再推辞,最终还是收下了十五块钱。那个年代,这可是不小的一笔收入了。
"明志,你等会儿,小燕正好要回镇上,你们一起走吧,顺路。"李大爷突然说道,眼神中带着些许深意。
我这才注意到李小燕也收拾好了东西,背着一个布包,准备回镇上。她冲我笑了笑,示意一起走。
就这样,我和李小燕一起走在回镇的路上。初夏的田野上,麦子已经收割完毕,稻田里的秧苗青翠欲滴。路边的野花在微风中摇曳,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天空湛蓝如洗,几朵白云悠闲地飘着,像是被风吹散的棉花。远处,村庄的轮廓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宁静。
"周大哥,听我大爷说你家里条件不太好?"李小燕轻声问道,声音里没有丝毫的轻视,只有关切。
我点点头:"是啊,就我和母亲、妹妹三个人。母亲身体不好,常年吃药,妹妹在县城服装厂打工,家里就靠我干点零活维持。"
说出这些话时,我心里有些忐忑,担心她会嫌弃我的贫穷。
"你真是个孝顺的好儿子。"她眼中流露出赞许的神色,并没有因为我家境贫寒而有任何轻视。
我不好意思地挠挠头:"都是应该的。对了,你在镇中学教书,一定很有学问吧?"
她笑了笑:"哪里,我只是个刚参加工作两年的新老师,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习呢。不过我很喜欢教书,看着学生一点点进步,很有成就感。"
听她这么说,我心里更加自卑了。她是个有知识的人,而我连初中都没读完,两个人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周大哥,你有什么爱好吗?"她突然问道。
我想了想:"没什么特别的爱好,就是偶尔看看书,《人民文学》、《收获》之类的杂志,借来看看。"
"真的吗?我也喜欢看这些!"她惊喜地说,"你最喜欢哪位作家?"
"路遥的作品写得好,《人生》里的高加林让我很有共鸣。"我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她眼睛一亮:"我也很喜欢路遥!他笔下的人物都很真实,让人感同身受。"
我们就这样边走边聊,不知不觉中,竟有了许多共同话题。她的谈吐不做作,没有城里姑娘那种矫揉造作,说话坦率又真诚。
渐渐地,我不再那么拘束,开始讲述自己的生活和梦想。虽然我的梦想很简单,就是能让家里生活好一点,但她听得很认真,还不时点头表示理解。
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走到了岔路口。向左是回我们村的路,向右则是通往镇上的大路。
"周大哥,我往这边走了。"李小燕指了指右边的路。
"嗯,那你慢走。"我有些不舍地说道。
她犹豫了一下,从挎包里拿出一支钢笔递给我:"这个送给你,算是谢谢你帮我大爷修房顶。"
我接过钢笔,是一支普通的英雄牌钢笔,但在我手里却格外珍贵。
"太贵重了,我不能要。"我想把钢笔还给她。
"不贵重,你就收下吧。"她坚持道,"对了,如果你有时间,可以来镇上找我,我在镇中学教书,问一下就知道了。"
说完,她转身快步走向镇上的方向,蓝色的连衣裙在阳光下格外耀眼。我站在原地,看着她的背影渐渐远去,直到消失在路的尽头。
回到家,母亲见我一天没回来,正在院子里焦急地等着。
"明志,你去哪儿了?让我担心死了。"母亲责备道。
我把在李大爷家修房顶的事情告诉了母亲,但没有提李小燕的事。只是说李大爷给了我十五块钱的工钱,递给母亲。
"这钱你自己留着吧,攒点钱,将来也好说个媳妇。"母亲推辞道。
我坚持把钱塞进母亲手里:"妈,您先拿着,家里还缺这缺那的。"
晚上躺在床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脑海里全是李小燕的笑容和那支钢笔。钢笔被我小心地放在枕头下,像是什么珍宝似的。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总是想找个理由去镇上,但又怕自己贸然前去会打扰她。就这样犹豫了一个多星期,终于,我借口要去镇上供销社买点农具,踏上了去镇中学的路。
那天,我特意洗了头,刮了胡子,还穿上了为数不多的一件干净衬衫。镇中学不大,我很容易就找到了。正值暑假,学校里没什么人,只有几个老师在办公室值班。我鼓起勇气,敲了敲门。
"请问,李小燕老师在吗?"我有些紧张地问道。
一位中年女老师抬头看了我一眼:"小燕啊,她今天去教师进修学校了,要三天后才回来。你是?"
"我是她大爷的邻居,有点事想找她。"我赶紧解释道。
"哦,那你过几天再来吧,或者留个口信?"
我想了想,摇摇头:"不用了,我改天再来。谢谢老师。"
就这样,我失落地离开了学校。回家的路上,我在想是不是就此放弃,毕竟我一个农村小伙,连初中都没毕业,而她是个有知识的老师,我们之间的差距太大了。
但我又忍不住想起她的笑容和那句"可以来镇上找我"。于是,我决定三天后再去找她。
这三天里,我特意去理了发,刮了胡子,还借了表哥的一件干净衬衫。母亲奇怪地看着我:"明志,你今天打扮得这么精神,是要去哪儿啊?"
"去镇上办点事。"我含糊地回答。
再次来到镇中学,我的心跳得厉害。这次,我一眼就看到了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的李小燕。她穿着一件白色短袖上衣,头发扎得整整齐齐,认真的样子让我看得入了神。
"周大哥?"她抬头看到了我,脸上露出惊喜的表情,"你怎么来了?"
"我...我来镇上买点东西,顺便来看看你。"我结结巴巴地说。
她笑了:"这么巧啊。我正好要批改完这些作业,你等我一会儿好吗?"
我点点头,在学校门口等她。大约半小时后,她收拾好东西出来了。
"周大哥,你吃过午饭了吗?没有的话,我请你吃饭吧。"她提议道。
我不好意思地摇摇头:"我请你吧,虽然我没什么钱,但请一顿饭还是可以的。"
我们去了镇上最普通的一家小餐馆,点了两碗阳春面和几个小菜。吃饭的时候,我们聊了很多,从家乡的变化到各自的生活和梦想。
"周大哥,你有没有想过学一门技术?"她突然问道。
我愣了一下:"学技术?"
"是啊,我看你修房顶很在行,如果能学一门正规的建筑技术,以后的发展会更好。"她认真地说,"现在国家正在大力发展建筑业,技术工人很吃香的。"
她的话让我心动不已。是啊,如果能学一门正经技术,不仅可以挣更多的钱,还能让家里的生活好起来。
"可是,去哪儿学呢?"我有些迷茫。
"县城有个职业技术学校,专门培训建筑工人,学费不高,而且学期短,三个月就能拿到证书。"她说道,"如果你有兴趣,我可以帮你打听打听。"
就这样,在李小燕的鼓励和帮助下,我报名参加了县城职业技术学校的建筑培训班。虽然家里经济紧张,但母亲还是支持我去学习。
"只要能学一门手艺,再苦再累也值得。"母亲拿出藏在米缸下的三百块钱,"这是我这些年攒下的,你拿去交学费吧。"
看着母亲苍老的手和那几张皱巴巴的钱,我的眼眶湿润了。这钱是母亲多年来省吃俭用攒下的,本来是要留着给我娶媳妇用的。
我含着泪接过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母亲的期望。
在职校的三个月里,我废寝忘食地学习建筑知识和技能。每周末,李小燕都会来看我,给我带些自己做的点心和水果。她还帮我补习文化课,教我看图纸,讲解我不懂的专业术语。
渐渐地,我们之间的感情也在悄悄滋长。有时候,我们会一起坐在校园的长椅上,看着夕阳西下,谈论各自的理想和未来。
"小燕,你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我忍不住问道。
她低头笑了笑:"因为你是个好人啊。你孝顺母亲,疼爱妹妹,对长辈尊敬,为了家庭不怕吃苦。这样的人,值得被善待。"
听到这话,我心里暖洋洋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往往更加纯粹。没有复杂的利益关系,只有最简单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1985年底,我顺利拿到了建筑工证书,并被县城一家建筑公司录用。虽然一开始只是做小工,但因为我肯吃苦,又有证书,很快就被提拔为小组长。
我的第一个月工资是八十五块钱,拿到钱的那天,我激动得差点哭出来。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有了稳定的收入,感觉自己终于可以抬起头做人了。
第一件事,我就是买了一件毛衣送给李小燕,虽然只是最普通的款式,但那是我第一次给她买礼物。
"周大哥,这毛衣真好看,谢谢你。"她开心地说,立刻就穿上了。
看着她穿着我送的毛衣,我心里比吃了蜜还甜。那一刻,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工作,给她最好的生活。
而李小燕,在这段时间里一直默默支持着我,鼓励我不要放弃。我们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1986年春节前,我鼓起勇气,正式向李小燕表白了。在镇子边上的小河边,夕阳西下,河面上倒映着金色的阳光。
"小燕,我喜欢你,虽然我只是个普通工人,但我会努力工作,给你幸福的生活。你...愿意做我的女朋友吗?"我紧张地问道。
她看着我,眼里泛着泪光:"周大哥,我早就喜欢你了。从你在我大爷家修房顶的那天起,我就被你的善良和勤劳打动了。"
听到这句话,我激动得不知所措,只能紧紧握住她的手。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只剩下彼此的心跳声。
"不过,"她补充道,"我们得先征得父母的同意。"
一个月后,我带着母亲去了李小燕家。让我没想到的是,她的父亲就是当初让我修房顶的李大爷的弟弟。他们一家对我的印象很好,尤其是在听说我已经有了稳定工作后,很快就同意了我们的恋爱关系。
"明志这孩子我看着长大的,实诚勤快,会过日子。"李大爷亲自为我们说了好话。
李小燕的父母虽然也是农民,但家境比我家好些。不过,他们并没有因为我家贫困而看不起我,反而很欣赏我的努力和上进心。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和李小燕的感情越来越深。每个周末,我都会去镇上看她,有时候还会一起去县城看电影。那时候,能牵着心爱姑娘的手,看一场黑白电影,就已经是最大的幸福了。
1987年春天,建筑公司因为我的表现出色,提拔我做了技术员,工资也涨到了120块钱。有了这份收入,我终于可以考虑结婚的事情了。
"小燕,我想今年秋天和你结婚,你觉得怎么样?"我小心翼翼地问道。
她害羞地点点头:"嗯,我听你的。"
我们的婚礼很简单,没有豪华的场面,只是在李小燕家的院子里摆了几桌酒席,请了双方的亲戚和朋友。我穿着一身借来的中山装,她穿着一件红色的连衣裙,戴着一条普通的金项链,那是我攒了半年工资给她买的。
婚后,我们在县城租了一间小房子,开始了新的生活。房子虽小,但被李小燕收拾得干干净净,窗台上还放着几盆她亲手栽种的花。每天早上,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她熟睡的脸上,那一刻,我感到无比幸福。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建筑行业越来越兴旺。我凭借着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工作也越来越稳定。1990年,我们有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取名周建新,寓意着新的开始。
如今,回想起那个夏天,如果不是李大爷请我修房顶,如果不是那场突如其来的大雨让我不得不在他家过夜,如果不是他"无意"地让我和李小燕相遇,也许我的人生会完全不同。
李小燕后来告诉我,其实那天她大爷早就告诉她我要去修房顶,还特意嘱咐她一定要来看看。老人家的一片苦心,成全了我们一生的幸福。
有时候我会想,人生的转折点往往就藏在那些看似寻常的小事中。就像一棵不起眼的种子,埋在泥土里默默生长,当它破土而出的那一刻,才让人惊觉生命的神奇。那么,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还有多少这样的偶然与必然,正静静地等待着改变我们的未来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