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大同撬锁亮灯事件:三类网友言辞犀利,但我却要为政府行为说两句
19175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2025年2月3日深夜,山西大同古城一家闭店商户的监控视频引发轩然大波:多名身穿制服的工作人员撬开店铺门锁,强行打开店内灯光后离开。这一“撬锁亮灯”事件迅速登上热搜,舆论场中批判声浪汹涌。然而,在吃瓜看热闹之后,我们还是要理性看待此次事件,不能把政府的行为批得一无是处。
1. 权力越界论
多数网友直指撬锁行为“突破法律底线”。监控画面显示,身穿“平城综合执法”制服的工作人员与消防员合作撬锁,全程未通知店主,也未出示执法依据。律师明确指出,政府倡议亮灯属于行政指导,商户有权拒绝,撬锁行为涉嫌违反《民法典》物权保护条款及《行政强制法》关于执行程序的规定。此类观点认为,权力的任性暴露了基层执法者对法治的漠视。
2. 形式主义批判论
部分理性网友将矛头指向政策执行中的“层层加码”。政府最初发布的《古城亮化倡议书》明确要求商户“室内留灯”“室外亮灯”,并承诺补贴电费。但有商户反映,此前灯箱被城管以“整顿市容”为由拆除,如今又被强制要求开灯,政策矛盾令人无所适从。这种“一刀切”的机械执行,被类比为春晚小品《花架子》讽刺的“形式主义狂欢”。
3. 治理能力质疑论
更深层的批评指向城市治理理念的偏差。网友指出,政府追求“灯光璀璨”的表象时,忽略了商户的实际困难。例如涉事店主因照顾新生儿无法到店,且闭店后室内开灯可能引发木质仿古建筑火灾隐患。这种“重形象轻民生”的治理逻辑,被质疑为“面子工程”。
1. 公共利益的善意初衷
大同古城作为文化旅游地标,夜间亮化工程旨在提升游客体验、刺激消费。数据显示,2024年大同旅游收入中夜间经济占比达37%,灯光景观对吸引客流作用显著。政府承诺补贴电费,试图平衡商户成本与公共效益,这一出发点具有正当性。
2. 复杂治理的现实困境
基层治理常面临“政策善意”与“执行变形”的冲突。春节期间古城日均客流量超10万人次,商户配合度直接影响整体氛围营造。有些政策是当地政府一二把手拍板决定的,领导只要结果,如果不在规定时间拿出方案获得效果,基层人员就面临批评教育和绩效考核的压力。这种困境折射出“政策传导链条”的脆弱性,而非单纯的权力滥用。
3. 纠错机制的及时响应
事件曝光后,当地政府迅速表态“确实不合适”,并启动核查程序。这种回应虽未彻底平息争议,但展现了政府纠偏的意愿。从长远看,事件倒逼政府反思决策机制,例如未来或可设计分时段、分区域的弹性亮化方案,避免“强制统一”。
灯光照亮古城的同时,也照见了治理的复杂性。网友的批判是法治社会进步的标志,但若仅停留在情绪宣泄,则可能遮蔽问题的本质。政府的亮化工程本无原罪,关键在于如何将“善意初衷”转化为“文明执法”。正如一位商户所言:“若提前沟通,我们愿意配合;但破门而入,寒了人心”。唯有在尊重权利的基础上完善治理,城市的灯光才能真正温暖人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