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日,上海的乒乓球爱好者迎来了属于自己的乒乓奥运。2024年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迎奥运乒乓球公开赛经过两个比赛日的激烈角逐,昨天在上海市体育宫落幕,400名业余和专业的乒乓球爱好者,在四个组别的男、女单打项目中,一展身手。他们用一场乒乓大聚会,为即将出征巴黎奥运会的中国体育健儿加油助威。

图说:2024年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迎奥运乒乓球公开赛落幕 新民晚报记者 李铭珅 摄(下同)

前专业选手 开启乒乓新征程


决胜局,比分来到了6比10,眼看上海乒乓球队的陈均金距离夺冠仅剩一步之遥,秦晓策临危不乱,告诉自己,还有机会。一分一分,扎实地打出来,秦晓策竟反败为胜。来自华东理工俱乐部的秦晓策,终于如愿夺得了自己第一个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公开组女子单打冠军。

曾经征战过乒超联赛的秦晓策,退役后考入上海华东理工大学,马上就要毕业了。她已经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留在上海,从事和乒乓球相关的行业。而新民晚报红双喜杯,更是她留在上海的理由。去年她曾报名参赛,却在赛前遭遇肩伤,无奈弃权,成为了她心中的一个遗憾,“毕竟我很多队友都来参加过这项赛事,听大家分享经历,我很羡慕。”

昨天下午的决赛,将比赛气氛推向高潮,双方战到最后一分才分出胜负。和乒超这样的职业赛事相比,秦晓策感觉,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公开组水平,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想要取得好成绩并不容易。

图说:女单冠军秦晓策

作为曾经的专业运动员,秦晓策始终秉持着一份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在新民晚报红双喜杯夺冠,给了我很大信心,接下来我会继续参加各类比赛,乒乓球是我一生的事业。”

外国爱好者 喜欢上海的理由


24岁的拉严来自墨西哥,已经去过50多个国家,原本只准备在上海待2个月的他,因为乒乓球,接下来要扎根上海。“朋友们推荐我来参加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说这是上海最大的群众乒乓球赛事,我想要向高手们切磋学习,所以就来了。”初生牛犊不怕虎,拉严报名参加公开组,对手们可都是有专业底子的。站上赛场,隔台相望的对手觉得很新奇,这张外国面孔从来没见过,一交手,发现不好打。拉延敢打敢拼,首轮出线。

图说:拉严

短期内水平极大提升的秘诀在于,拉严在中乒院接受了高手的指点。中乒院设在上海体育大学,9个月前,拉延慕名而来。之前,他在世界各国周游期间,混迹于各个乒乓球俱乐部,也打过一些美洲赛事。“我在其他国家打球时,最喜欢和中国人交流,毕竟,中国是乒乓球强国。”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他来到上海,自费在中乒院学习。奥运冠军张怡宁、阎森,先后都指点过他,这令他愈发坚定了自己要留下来的想法。

如今,拉严每天都能得到专业的乒乓球指导,这样的训练模式,颠覆了曾经的生活状态,他乐此不疲。训练之外,他辗转于沪上各大高校,做旁听生,不仅学习中文,还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图说:拉严在比赛中

最喜欢上海什么?拉严毫不犹豫地告诉记者:“我最喜欢上海的人。我遇到的每个人,都乐于指点我、帮助我,今年过春节大家都邀请我去做客吃饭,让我感到很温馨。”也正是在上海朋友的帮助下,他站上了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大舞台。经过这次比赛,他决定,在接下来的两三年里,学好中文、提升球技,回墨西哥后成为一名职业乒乓球选手,最终登上奥运会的赛场。

忠实球迷 结缘新民晚报红双喜杯


“大力,能帮我签一个名吗?”“刺猬”(网名)是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新拥趸。自从去年亚运会观看了乒乓比赛后,她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乒乓球迷。从乒超到WTT,再到新民晚报红双喜杯,她热爱一切和乒乓相关的赛事。

图说:刺猬和朋友们拿着王励勤签名的明信片合影

这次,“刺猬”和好友舟舟,定制了一套奥运纪念明信片,拿到现场请王励勤签名。刺猬说,自己最喜欢的现役球员是王曼昱,她也有女版王励勤的绰号。“虽然我成为真球迷时间不长,但王励勤还是知道的,他以前打球的样子真的很帅。”

“刺猬”觉得,新民晚报红双喜杯是属于老百姓自己的奥运乒乓球赛事。今年春节前举办的团体赛事,刺猬也去现场观战了,一睹奥运冠军刘诗雯的真容,让她大饱眼福。而在单打项目上,去年下半年,新民晚报红双喜杯举办迎亚运公开赛,今年又举办迎奥运公开赛,这样的主题特别激励人心。“奥林匹克精神,应当扎根于每一个人的心中,运动员在赛场争金夺银,我们普通人也要做生活的强者。”这是看完比赛,她和朋友的真切感受。(新民晚报记者 陶邢莹)

记者手记丨乒乓记忆

上海市乒乓球协会副秘书长、奥运冠军阎森第一次来新民晚报红双喜杯乒乓球公开赛,被热烈的乒乓氛围深深打动。早就听说沪上乒乓球迷热情高涨,没想到现场老的小的、男的女的,各种水平、各种技术的都来了。

比如,沪上知名主持人吴四海,退休之后一直研究新的发球动作,争取每次来参赛,都能使出新的“秘密武器”。再比如,不少小时候有过功底的球友,在乒乓球器材和技术不断革新的今天,依然坚持不懈地改变自己,以顺应潮流发展,以饱满的姿态亮相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赛场。

阎森如今任职于中乒院,近几年主推教练员培训工作。上海的乒乓球爱好者多,比赛密集、水平高,无疑需要培养各个级别的教练员队伍,无疑,新民晚报红双喜杯的连年举办,对推动上海群众乒乓球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场,阎森看到了不少老面孔,他们不仅来参加教练员培训,还努力活跃在各个赛场提升技艺,加强自己对乒乓球的理解。他还认出了外籍友人拉严,此前指导过他。

从名宿徐寅生、王励勤,到众多年老的、年轻的参赛者,为什么将参加新民晚报红双喜杯作为自己的一项传统?这就不得不再说一说办赛历史。

2005年,第48届世乒赛在上海举行。为提高广大市民对世乒赛的关注度与参与度,在2005年新春之际,世乒赛筹委会、新民晚报社和上海红双喜股份有限公司决定联合举办第一届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迎新春乒乓球公开赛。赛事的成功举办,在上海市民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各方报道,更获得当时国际乒联主席的高度赞扬。上海是中国乒乓球运动的摇篮,诞生了诸多世界冠军,乒乓球爱好者占上海市市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对于他们而言,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这项赛事的发展、壮大历程,也是自己的一部乒乓球运动个人发展史,留下了一段段回味无穷的记忆。

快乐乒乓球、新民朋友圈。这个圈子,越来越大,这些故事,越来越多、历久弥新。(陶邢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