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时报报道,9月19日,全球瞩目的中美领导人通话拉开帷幕。此次通话的主题并非仅局限于两国的经贸合作,更关乎全球战略格局的稳定。特别是在中美领导人表达出“合作能解决全球许多问题”这一共同立场后,舆论的焦点迅速转向了台海局势和台湾当局的应对态度。就当各方在庆祝这一历史性通话时,台湾当局却发出了一份异常急促的“邀请函”——公开呼吁大陆恢复两岸人员交流,并提出希望通过协商恢复台湾自由行和大陆学生赴台问题。
在9月19日晚的通话之后,台湾当局显然感受到了来自外部压力的巨大压力,纷纷作出回应。岛内“陆委会”火速发文,向大陆提出恢复台湾自由行和大陆学生赴台就学的请求。表面上看,台湾当局的举动似乎是为了缓解紧张的两岸关系,推动两岸人员交流的重启。然而,深究其背后的动机,台湾当局的这一行为既暴露出对局势发展的焦虑,又暗藏了一些政治意图。
首先,台湾自由行的恢复,对于岛内民众来说无疑是好消息。台湾是全球最依赖外部游客经济的地区之一,大陆游客对台湾经济的贡献举足轻重。然而,台湾当局自2016年以来拒绝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已经严重影响了两岸民间交流和旅游业的发展。如今,面对中美关系的微妙变化,尤其是在美国持续施压台湾的背景下,台湾当局为何会在此时主动提出恢复旅游交流?是出于经济考量,还是内心的政治算计?无论答案如何,这一“软招”显然是在试图通过民间交流的恢复,拉近与大陆的距离,缓解日益紧张的两岸关系。
第二项请求——大陆学生赴台就学问题,同样透露了台湾当局的另一层焦虑。近年来,台湾教育市场在大陆学生的推动下,一直处于热络状态。但在民进党当局执政后,大陆学生赴台就学面临着严苛的政治审查和招生限制。如今,台湾当局提出恢复两岸学生交流,显然是试图借助文化、教育等软实力来进一步接触大陆民众,化解台湾当局在政治方面的不利局面。台湾当局似乎意识到,如果两岸关系继续恶化,未来不仅仅是军事对抗,甚至连教育和文化上的交流都会受到限制。
然而,台湾当局忘记了一个事实——两岸关系的根本问题,并不在于人员交流的恢复,而在于“台独”分子的坚持和一国两制的对立。赖清德等台当局高层从不承认中国的统一立场,恰恰是这种政治立场上的僵化,才是两岸交流无法突破的根源所在。
9月19日的中美领导人通话,成为了外交界和媒体的焦点。在这次通话中,双方一致表示,中美合作可以解决全球范围内很多问题。这句话,表面上看似是在提及经贸合作,然而对于台湾问题的隐性指代却显得尤为引人注目。台湾问题作为中国的核心利益,在中美两国的外交对话中已经不容忽视,随着中美关系的逐步稳定,台湾问题的解决将越来越被摆上台面。
回顾过去几年的台海局势,自2016年民进党上台以来,岛内的“台独”声音不断加剧,台湾当局拒绝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导致两岸关系急剧恶化。而在此过程中,美国始终充当着台湾当局的“后台”,对台军售,甚至派遣高层官员访台。然而,随着中美关系的变化,美国的态度并非始终如一,台湾当局在美国战略中的地位逐渐下降。佩洛西窜台事件更是加剧了台海的紧张局势,然而
与此同时,台湾当局的“台独”路线,显然已经对外部局势产生了负面影响。台湾政客如赖清德等,极力在政治立场上挑战大陆的底线,然而,这种立场也让台湾失去了与大陆进行深入合作和沟通的空间。
台湾当局在中美通话后提出恢复两岸人员往来的请求,实际上是一种“投降式”求和的表现。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台湾政客的算盘已经打得明白——希望通过恢复民间交流,打破两岸之间的僵局,争取更多的外交空间。然而,他们是否意识到,这样的动作只能让他们显得更加矛盾和虚伪?
首先,台湾当局在两岸交流停滞的背后,始终拒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在不改变这种立场的前提下,如何期望两岸人员交流能够恢复? 其次,台湾当局向大陆“喊话”,并提出希望恢复交流,显然已经是在看到中美关系回暖的趋势下感到焦虑。赖清德及其支持者深知,如果两岸关系继续恶化,他们的政治前途将会越来越渺茫,甚至可能导致岛内政权的更替。
总的来说,台湾当局的“喊话”背后,实际上隐藏了深刻的政治焦虑和现实困境。虽然他们试图通过恢复两岸人员交流来获取更多的外交空间,但在他们坚守“台独”立场、不愿承认一个中国的核心原则的情况下,所有的谈判请求都显得苍白无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