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了新一轮大规模空袭,造成基辅、敖德萨等多地严重受创。多处平民住宅、基础设施被毁,数十人受伤。而在这场袭击中,至少三座外国外交机构遭波及,中国、波兰等国的驻乌使领馆均不同程度受损。
然而,就在中国驻敖德萨总领事馆建筑因袭击受到轻微损毁后不久,乌克兰外交部副部长安德里·西比哈(Andriy Sybiha)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在基辅坠毁的“Shahed-136”无人机残骸中,发现了近期制造的中国零件。他将这一“巧合”称为“战争的讽刺”,并借此呼吁国际社会对中国等“支持俄罗斯战争机器的国家和企业”施压。
俄袭升级,多国外交设施遇袭
7月4日凌晨,乌克兰多地遭遇高强度空袭。据基辅市政府通报,俄罗斯动用大量弹道导弹和自爆式无人机对城市中心实施打击,至少造成26人受伤,多处建筑起火。
在敖德萨,一枚导弹落点接近中国驻该市总领事馆,造成领馆大楼外立面和部分窗户轻微受损。所幸事件中无中方外交人员伤亡。该事件是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中国驻乌外交机构首次在空袭中遭波及。
同样在此次袭击中,波兰驻乌克兰大使馆的领事处建筑也遭遇损毁。波兰外交部长拉多斯瓦夫·西科尔斯基在社交平台X(前推特)上证实此事,并表示:“在俄罗斯对基辅的大规模袭击期间,我国大使馆的领事处建筑受到了损坏。”西科尔斯基指出,所有波兰外交人员均平安无事,并强调:“我刚刚与驻乌大使卢卡谢维奇通话,所有人都安然无恙。”
西科尔斯基呼吁国际社会进一步加大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特别是防空系统供给,并直言:“普京正在嘲弄你(特朗普)提出的和平努力。请恢复对乌克兰的防空弹药供应,并对侵略者实施新的严厉制裁。”
乌副外长发文,指中方“卷入战争机器”
在敖德萨空袭发生仅数小时后,西比哈在社交平台X上发文称,在基辅一架被击落的“Shahed-136”/“Geran-2”型无人机残骸中,发现了一枚“最近制造的中国零件”。
“今晚,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大规模空袭。在基辅,我们在一架俄罗斯-伊朗‘Shahed-136’/‘Geran-2’无人机残骸中,发现了一枚最近制造的、来自中国的部件。而就在几个小时前,俄罗斯对敖德萨的导弹袭击导致中国驻敖德萨总领馆建筑受到了轻微损坏。这再没有更贴切的比喻了:普京一方面不断升级其战争与恐怖行动,同时也将其他国家卷入其中,包括朝鲜士兵、伊朗武器、以及部分中国制造商。”
西比哈称这一事件为“莫大的讽刺”,并指出这场战争早已超出乌克兰国界,成为全球安全的系统性威胁:
“欧洲、中东与印太地区的安全密不可分。这不是一场争夺注意力的竞赛。对俄罗斯侵略和恐怖主义的遏制,不仅是为了乌克兰,更是为了增强全球其他地区的安全。”
他呼吁美国及国际社会立即加强对俄罗斯及其“战争供应链”的全面制裁:
“我们没有时间再等待。”
涉事企业为民用制造商,未见军贸记录
乌方提到的“中国产部件”来自一家名为 Suzhou Ecod Precision Manufacturing Co., Ltd. (苏州Ecod精密制造有限公司)的公司。
官网显示,该企业是一家典型的民营CNC加工工厂,主营产品包括金属结构件、非标零部件、模具等,广泛服务于汽车、医疗、工业检测等领域。根据公开贸易数据和企业自述,该公司主要出口市场为印度、哥伦比亚等地,未显示有对俄罗斯或伊朗的直接贸易记录。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
- 该零件为军用物项;
- 企业知情或参与无人机制造;
- 零件系直接出口至俄罗斯或伊朗;
- 企业违反出口管制政策;
- 中国政府或相关机构参与相关贸易活动。
在军民两用产品广泛存在的现实下,仅凭零件来源国或外包装标识,就指认国家立场或外交政策,显然不够严谨。
将中领馆受损与“零件风波”并提,是否恰当?
尽管乌方目前面临战争压力,其外交人员的言论可以理解为出于愤懑,但将一场真实的外交机构受损事件与某零部件的来源人为捆绑,显然是一种政治修辞上的操作。
乌克兰外交部第一副部长安德里·西比哈
需要指出的是,此次空袭中,中方并非唯一的受害国。波兰、韩国、其他驻乌机构的使馆亦遭破坏。乌克兰方面将这视为中方“卷入战争”的象征,是否忽略了一个事实:中国同样是战火蔓延下的受害者。
外交言辞固然有其策略空间,但若在缺乏充分调查、证据未明的情况下公开点名第三方国家,无疑会对正常的外交沟通造成干扰。
中国始终主张止战促和,不应被误读为“支持一方”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一贯主张乌克兰危机应通过对话协商、和平谈判解决,而非武力升级、阵营对抗。无论是发布的“十二点和平立场文件”,还是长期以来对交战方的克制呼吁,都表明了中方坚定的中立立场。
此外,在出口军民两用物资方面,中国已建立起系统的法规与管制机制。若企业存在违规或疏漏,理应通过法律和监管手段加以调查处理,而非借政治语言先行定性。
当前乌克兰局势的严峻性毋庸置疑。中国理解乌克兰在战争中的处境,也支持一切有利于推动局势缓和的国际努力。但乌方若将个别企业行为、零件流向,甚至战火误伤所造成的外交设施损毁,与一个国家的立场挂钩,不仅有违外交基本常识,也不利于问题的实质解决。
中国既不是冲突的参与者,也从未向任何一方提供杀伤性武器。乌方若真心希望获得更多国家支持,应以建设性方式推动合作与沟通,而非制造道德化对立与地缘紧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