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会“带坏”青少年吗

鲁迅肯定想不到,他一生呼告“救救孩子”,现在居然会被看作可能“带坏孩子”。

日前,游客孙女士向“浙里办”投诉,认为绍兴鲁迅纪念馆外墙上鲁迅手夹香烟的画面十分不妥:

露天场所不等于吸烟区。鲁迅吸烟版画本是他自己家里吸烟,为何去掉背景放在室外人群聚集处吸烟危害他人健康呢?还会误导青少年。建议将吸烟图改为右手握拳伏案版画。

还真有人赞成她的看法,觉得这“影响不好,是得控制一下”,有一位网友的评论得到了100多点赞:

鲁迅抽烟是他自己的问题,他死了,我们也管不着。但是公共场合的宣传画,还是应该注意公众人物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吸烟有害健康、二手烟有害公众健康,这应该是现代社会普及性的共识。

不难看出,他们的主张立足于两点:一是私域/公域分开,在家里抽烟没人管,但在公共空间就影响他人了;二是鲁迅作为公众人物要做道德表率,别误导了青少年。

这些话说得倒是一本正经,但你不觉得吗?这总让人感到有点忍俊不禁的荒诞感。鲁迅抽烟就会带坏小孩子吗?那且试想一下这样的对话:

家长:你什么时候还学会抽烟了?

儿子:就是上次去绍兴的鲁迅纪念馆,看到鲁迅抽烟,我太崇拜他,就跟着学会了抽烟。

家长:臭小子,自己学坏不算,还敢说是跟鲁迅先生学的!

反过来,要是家长带孩子来游览时,看到墙画就跟孩子说“你不会跟着有样学样,跟着抽烟吧”,多半孩子也会啼笑皆非。因为我们根据常识都能判断:人的行为习惯形成都是极为复杂的过程,几乎不可能因为无意中看到某个画面就“学坏”了。

也就是说,这种家长制心态的关键问题,不仅仅是低估了孩子的独立判断能力,还在于它那种“防微杜渐”的忧虑其实缺乏根基:所谓“青少年”到底是谁?有谁因为看到鲁迅抽烟就效仿吗?毕竟说实话,如果他们想抽烟,根本不用鲁迅教。

身为控烟志愿者的孙女士出于职业敏感,注意到公共场所禁烟问题,但对同一个画面,不同的人完全可能有不同理解,有一位网友就说:

你让鲁迅先生手里的烟掐了,打的是控烟和健康牌;那我则强烈要求,宣传鲁迅先生的民族气节,他手持香烟的状态,表达的是对封建和半殖民时代的不满和宣战,必须还原他最真实的状态。

虽然这有几分抬杠的戏谑意味,但倒也表明了信息在人群中传播时的复杂性:就算那幅画真的想诱导人吸烟,也没那么容易,因为别人的关注点可能完全不一样。如果人们真会那么轻易受影响,那“吸烟有害健康”的可怕画面到处都是,为什么没让烟民戒烟?

鲁迅会“带坏”青少年吗

网上有人按孙女士的建议,将鲁迅P成右手握拳

别看这种论调在舆论场上遭到了群嘲,但这一主张背后的立论基础其实在中国社会意识中扎根极深,根据这种特殊的信念,公共空间并不是被看作是不同人群交换看法的一个“意见市场”,而是一个受控制的展示场所,只有那些绝对正确、干净的才能被容许存在。

为什么需要控制?因为人们被默认为是一群缺乏辨别力、容易被误导的孩子,那就必须注意正确的引导。

这常常导向一种自发的道德净化努力,要去除那些被视为“有害”的杂质,让那些“纯洁”的受保护者在无菌环境下长大。这反过来弱化了人们的免疫力和判断力,结果又变得更易受感染,这又让大家长的干预、控制进一步正当化了。一个闭环就此形成。

“澎湃新闻评论”的一篇《》认为,像孙女士这样的投诉完全是不必要的:

宣传控烟是一回事,拿控烟来绑架鲁迅先生、限制艺术创作,让相关部门疲于奔命,那是另外一回事儿。那些为了逞一己之快而浪费公共资源的投诉,该消停消停了。

然而,问题在于,孙女士的想法又是怎么来的?那并不只是她一时兴起的异想天开,而恰恰是我们这个社会环境的产物。

她的想法,与国内社会治理的底层逻辑完全一致:每有什么争议性的热点事件爆出,不仅官方急于“辟谣”,争论不休的各派还互指“带节奏”,唯恐“不明真相的群众”被误导;娱乐明星必须是道德楷模,但凡品行有亏,那就一概封杀,仿佛只要看了他们作品就会被精神污染;当然更不必说一轮又一轮的“清朗”行动,发誓要打造一个干净的网络环境。

既然如此,那么她认为鲁迅抽烟的形象不应出现在公共场所,哪里不对?我想她和她的支持者们肯定无法理解这一点,因为他们正是顺着相同的逻辑来的。

换言之,这套逻辑塑造了他们的思维,而他们又自发地推动更进一步的净化、单一化,根据他们所一贯接受的信念,他们不明白这怎么就不对了。

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道德净化其实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因为没人知道应该在哪里停下:鲁迅抽烟的形象不行,那现在还有人说他是“渣男”,因为没和朱安离婚就跟许广平同居了,难道也要封杀鲁迅作品? 岳飞那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不是也太血腥?即便是看来道德完人的诗圣杜甫,也有 “携妓纳凉晚际遇雨”这样的诗,这要剔除吗?

想想就知道,如果这样的乌托邦有一天实现,那才是噩梦:“水至清则无鱼”,一个没有杂质的生态系统,必然是没有生机、死气沉沉的。最可悲的就在这里:当事人以为自己的努力是让环境变得更好,但其实却导致向内自我封闭,最终难以和一个生机勃勃的开放系统竞争。

这样的悲剧,在我们的历史上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