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是从西方列强入侵开始的,但你知道吗?其实在民国时期那些曾经侵犯我们的西方国家竟然向我国提供了援助。
二战时身为参战方的德国竟然也向中国输送了40万套装备。
那是他们同情中国,希望帮助中国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吗?
当然不是,如此处心积虑只是想要换取他们早就垂涎已久的三样东西。
没这俩矿,德国坦克开不动
1930 年代的德国,就像个刚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的壮汉,浑身是劲却缺口吃的。
这里的吃不是人所需要的食物,而是工业武器需要的关键材料——造军火的关键材料钨和锑。
钨,号称 “军火血液”,穿甲弹的弹头得靠它才有劲儿穿透坦克装甲,炮管里的耐高温衬套也全靠它撑着,没了钨,德国的大炮坦克就是一堆废铁。
还有锑,能让子弹壳和炮弹壳更结实,步枪扳机护圈都得加锑才能抗造。
可德国本土穷得叮当响,地下压根没这俩宝贝,咋办?放眼全球,中国成了 “香饽饽”。
云南的个旧、湖南的锡矿山、广西的河池,钨砂矿储量稳居世界前三,每年出口量能占全球 20% 以上,纯度还高,德国人一看眼睛都绿了。
1934 年,德国驻华大使带着合同就来了,开门见山:“咱玩点实在的,你出钨砂锑矿,我送你军火,现金不够咱记账!”
当年就签了第一份易货合同,中国往德国运一船钨砂,德国就往中国塞一船步枪。
到 1936 年玩得更大,《中德信用借款合同》直接甩出来 10 亿马克的信用额度,说是 “贷款”,其实就是提前预支的矿钱。
德国还派了个叫法肯豪森的军事顾问来中国,明面上指导军队训练,暗地里带着地质专家满云南跑,爬矿山、看矿脉。
最后他们给柏林发去密电:“中国的钨矿杂质不到 0.3%,精炼后比咱德国梦里的还要好!”
就这样,中国成了德国的 “矿场”。
1937 年数据显示,德国从中国进口的钨占其总需求量的53%,锑更是夸张,占了88%。
这是啥概念?
德国每造 100 发穿甲弹,53 发的钨来自中国;每造 100 个炮弹壳,88 个得靠中国的锑。
为了保证矿源不断,德国人甚至在湖南湘潭建了个 “中央炼钨厂”,直接把中国矿工挖出来的原矿炼成精钨,再装船运到德国。
而中国呢,拿这些矿换来了啥?1938 年淞沪会战前线,德械师用的 MP18 冲锋枪、37 毫米战防炮,全是拿钨砂 “换” 来的,看着挺威风,其实每一发子弹都沾着中国矿山的土。
是试验场也是提款机
德国人第二个算盘,是把中国当成 “移动军火库” 和 “武器试验田”。
1933 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军工产能暴增,步枪厂一天能造几千支毛瑟枪,可国内军队消化不了啊,咋办?
中国正好在打仗,缺枪缺炮缺到急红眼,德国人立马摆出 “跳楼大甩卖” 的架势:步枪、机枪、迫击炮打包卖,买装备送教官,连战术手册都给翻译成中文。
最绝的是,他们给蒋介石的 “德械师” 搞 “私人定制”——87 师、88 师、36 师全按德国陆军标准装备,钢盔是 M35 型钢盔,军服是斜纹卡其布,连背包带子上都印着德军标志。
到 1935 年,中国从海外买的军火里,83% 都是德国货,妥妥的 “德国专场”。
您以为德国人卖装备是薄利多销?错了,那利润高得离谱!
一支毛瑟 98k 步枪在德国工厂造价 40 马克,运到中国能卖 90 马克,翻了一倍还多;一门 105 毫米野炮,加上瞄准镜、炮弹和德军教官的培训费,价格直接翻三倍。
更狠的是,他们把中国战场当 “实验室”——1937 年南京保卫战,德制 PAK35 战防炮在巷战中的表现,被德国军事观察员全程记录,回国后直接用来改进炮架设计。
中国士兵反馈钢盔太重,德国人转头就给自家军队的钢盔减了重。这些 “实战数据”,后来成了德国军火销往南美、中东的 “卖点”,简直是空手套白狼。
为了让中国多买装备,德国人啥招都使上了。
在上海开 “德械展览厅”,坦克、装甲车直接开上街头演示;给国民党军官发 “德国军工游” 邀请函,参观克虏伯工厂时好酒好肉招待,临走还塞回扣。
甚至把《德军步兵操典》翻译成带插图的连环画,让中国士兵看得懂、学得会。
蒋介石当年组建 “教导总队”,全靠德国顾问手把手教,从队列训练到步炮协同,全套照搬德军模式,花的钱跟流水似的,可德国人赚得盆满钵满,连军靴上的鞋钉钱都算得明明白白。
除了矿和钱,德国还有个更深的心思 —— 拿中国当远东棋盘上的 “棋子”。
1936 年,德国一边跟日本签《反共协定》,说要一起对付苏联,一边又跟中国密谈军援,玩的就是 “两头吃” 的把戏。
在德国人眼里,中国能拖住日本的后腿,让日军陷在华北、华东战场,没法北上打苏联。
同时,中国的资源和市场能增强德国实力,万一哪天跟苏联翻脸,东边有日本牵制,西边有中国的矿撑着,两头都不亏。
所以哪怕 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德国还是磨磨叽叽没立刻站队,一直到 1938 年,看日本快把中国沿海占完了,才终于决定 “弃中选日”。
这翻脸比翻书还快,1938 年 2 月,所有在华德国顾问突然接到柏林电报,收拾行李就往回赶,连教了三年战术的法肯豪森都叹气说 “生意没得做了”。
紧接着,德国宣布承认 “满洲国”,也就是日本扶持的伪政权,气得蒋介石拍桌子骂人;1941 年更绝,直接跟汪精卫的伪政府建交,公开支持日本侵华。
为啥这么狠?因为该拿的都拿到了 —— 钨锑矿攒了够打两年仗的量,军售赚的钱让德国军工撑过了产能过剩期,远东局势也从 “中日互耗” 变成 “日强中弱”,德国觉得中国这枚棋子没啥用了,自然就扔了。
这场持续 8 年的 “军援游戏”,德国从头到尾没安好心。
首先拿走了中国的战略资源,让自家枪炮有了 “血”;其次拿走的是真金白银,让军工企业有了 “粮”。
第三样拿走的是地缘利益,让远东布局有了 “棋”。
而中国呢,虽然靠德制装备撑了几年场子,比如淞沪会战里德械师硬扛日军三个月,但最终还是被德国抛弃,不得不转向苏联求援。
历史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国际关系里最现实的一面: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当年德国送的 40 万套装备,从来都不是 “雪中送炭”,而是 “趁火打劫”。
参考信息:
人民网:30年代 德国为何多次向中国提供军事支持?
澎湃新闻:蒋介石为何青睐德国军事顾问:相互援助,各取所需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