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省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地整治项目引发广泛关注。尽管“花万亿推平黄土高原”的传言被官方多次辟谣为不实信息,但甘肃通过局部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等举措,在生态脆弱区创造了农业奇迹。这种看似“推平高地”的实践,实则是中国西北地区破解生态与粮食安全矛盾的创新探索。

甘肃为什么推平高地?

一、从“愚公移山”到科学治理:甘肃土地整治的实践

甘肃省的“推山造地”并非简单粗暴的“削山填谷”,而是基于科学规划的局部土地改良。早在2012年,国家便启动低丘缓坡荒滩开发试点,兰州成为首批试点城市,通过平整碎片化土地、完善水利设施,将难以利用的荒坡转化为良田。例如,陇西县齐家渠村通过改造8892亩耕地,使玉米亩产稳定在1200斤,村民人均收入达1.4万元。类似案例还有兰州市盐池村,荒山开发后农民不仅实现家门口就业,农田产出也显著提升。


这些项目的核心是建设“高标准农田”,即通过科技赋能(如遥感监测、智能灌溉)、土地连片整合和长效管护机制,提升耕地质量与管理效率。截至2024年,甘肃定西市通渭县建成42万亩高标准农田,突破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限制,成为“与天斗”的典范。

甘肃为什么推平高地?

二、多重动因:生态修复与粮食安全的双重使命

**1. 破解生态困局**

黄土高原曾因过度开垦导致严重水土流失,土壤贫瘠化与荒漠化威胁区域可持续发展。甘肃的治理策略并非“推平”,而是科学修复:通过植树造林(如苹果树种植)、土壤改良(增施有机肥)、水土保持工程,逐步恢复生态功能。数据显示,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已从34%提升至63%,成为全国森林增长最快区域。


**2. 筑牢粮食安全“战略后方”**

中国“藏粮于地”战略强调质量优先,而非盲目扩张面积。甘肃的实践则进一步拓展了国家粮食安全的纵深——若东部产粮区因灾害或冲突受损,西部可通过高标准农田保障粮食供给。这种布局降低了单一产区的风险,体现了“分散化战略储备”的智慧。


**3.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土地整治不仅改善农业条件,还带动了城镇化与产业升级。兰州通过削山造城规划新增2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吸引企业投资数百亿元,促进产城融合。农田配套的砂化道路、水利设施也缩短了城乡发展差距,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甘肃为什么推平高地?

三、争议与反思:生态红线不可逾越

尽管成效显著,甘肃的土地整治也曾引发争议。2013年,部分工程因未批先建、引发沙尘暴等问题被叫停,暴露出过度开发的风险。黄土高原的地质特性(如湿陷性土层)要求工程必须经过严格环评,否则可能导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此外,大规模改造可能破坏季风降尘形成的“自我加肥”机制,影响土壤肥力。


对此,国家已出台政策约束开发规模,明确生态保护红线优先于耕地扩张。甘肃近年也转向“保护性开发”,注重既有农田的提质而非盲目开荒。例如,通过推广节水农业、精准施肥,在存量土地上实现增产。

四、启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方案

甘肃的实践表明,生态脆弱区的治理需平衡短期效益与长期可持续性。其经验可概括为三点:

1. **科技驱动**:利用数智化技术实现精准管理,降低环境干预的盲目性;

2. **因地制宜**:根据黄土特性选择作物(如耐旱玉米、经济林果),最大化土地价值;

3. **制度保障**:通过“占补平衡”政策、企业参与模式,确保开发与保护的动态平衡。

结语

甘肃的“推平高地”并非神话,而是一场基于科学认知与战略考量的生态革命。它既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践行,也为全球类似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样本。未来,如何在生态保护与粮食安全间寻求更精细的平衡,仍是甘肃乃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的重要课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