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吴思颖作
在中国众多传统节日中,清明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它既是节日,又是节气,兼具自然和人文两大内涵。
“忽见家家插杨柳,始知今日是清明”。人们在清明来临之际外出踏青,品尝青团等美食,通过种种流传已久的习俗表达对节日的重视。
那么,清明是如何一步步从节气变为节日的?还有哪些冷门饮食?插柳、戴柳之俗又有哪些寓意?
这个节气,很古老
清明作为节气很早就被确定,它是一个时间概念,其确立与天象有关。
“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运行周期和位置的变化,对时间的一种计算和划分方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娟说,根据古代文献资料记载,早在商周时期,节气就已经是一种时间单位。
一般认为,有关二十四节气的完整记载,出现在汉代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人们还在每个节气设置了不同的物候参考标准,比如清明三候包括“桐始华”“虹始见”等。现在民间也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一类的说法。
何时“变身”为节日?
那么,清明是何时“变身”为节日的呢?这就得说到寒食节和上巳节了。
寒食节曾是古代的重要节日,其起源说法不一。最早,它的习俗比较简单,整体格调也偏向悲凉暗淡,不符合春天生机勃勃的特性。
后来,寒食节的日期发生了变化,按当时的历法来算,大致是冬至后105日,相当于将这个节日挪到了春季,时间上跟清明临近。而且,寒食节往往长达3天以上,这样一来,清明节气日就刚好处在它的节期之内。所以,寒食节的很多活动会在清明举行,比如祭祀、踏青、荡秋千等。
这些习俗逐渐改变了清明节气的性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其慢慢向节日演变。王娟认为,大约在唐代,清明逐渐变为一个节日。
有意思的是,唐代的时候,另一个重要的节日上巳节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唐代崔颢的诗句“巳日帝城春,倾都祓禊晨”描述了人们倾城而出、人马杂沓的盛况。不过,宋代以后上巳节逐渐式微,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节日的活动被并入了清明节中。
王娟说,清明原本是个节气,也许是因为“清明”二字比上巳、寒食更具有春天的意象,更像是春天节日的名称,所以人们选择使用“清明”。此外,古代清明节还会放假。
为何此时要踏青?
实际上,扫墓祭祖并不是古人唯一的清明节活动,对古人来说,更重要的或者说更有意义的应该是扫墓之后的习俗,即踏青。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中便记录了当时人们倾城而出、笙歌鼎沸的踏青游玩盛况。
“春天的节日往往都是开放性的,很多习俗都是引导人们走出家门,去亲近大自然。”王娟说,其中有很多娱乐活动,包括蹴鞠、荡秋千、拔河等,既能强身健体,又颇具趣味。
踏青的历史悠久。上巳节有一项习俗叫“祓禊”,据说此习俗源于上古时期,人们于上巳日在水边祭祀沐浴,并伴有采兰、嬉游、饮酒等活动。由于上巳与清明时间相近,唐宋以后,清明节逐渐融合了上巳游春等节俗,传承至今。
如王娟所言,清明是一个热闹的节日,也是一个激发生命力量的节日。
除了青团,还能吃什么?
每年清明节前后,青团畅销成了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各种口味的青团颇受人们青睐。
有观点称,古时人们做青团是用于祭祀。在漫长的岁月里,青团作为祭祀品的功能逐渐弱化,变成了一道时令小吃。
当然,在清明节的丰富饮食中,除了青团之外,还有子推燕、石头饼之类。由于地方性差异,南方还有茧圆子、清明粽等。
为何要插柳?
“柳色青青柳叶齐,送君江上朔云低”。清明节处在春季,此时天朗气清,柳树泛出新绿,正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插柳、戴柳、射柳等都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王娟解释,一来柳树生命力极强,插柳象征着对子嗣绵长的美好祈愿;二来人们认为柳枝可以辟邪,于是便插柳于户、戴柳于首。
有意思的是,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即“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这也象征着对美好年华、对生命的珍惜。
“古人创造的节气或者节日,很多都是知识或价值观念的传递媒介,比如清明祭祖以及一些游戏,实际上是与天、地、人的交流活动,告诉人们要感恩先辈、拥抱自然。”王娟说。据中新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