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来,依靠卖地赚钱的土地财政模式逐渐变得不可持续,地方政府的卖地收入大幅度下降,加上此前多年的借债发展,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是压力山大,地方政府现在也得拉紧裤腰带过日子了。

根据克而瑞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20日。全国300个城市土地面积成交对比去年同期下降21%,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同比下降17.9%,从这组数据也能看出,地方财政确实不容乐观。

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地方财政一度是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财政来源,但随着房地产行业的下行,土地财政模式的颓势越发明显,部分严重依赖于土地财政模式的城市,甚至给体制内工作人员发工资都困难。

为了缓解土地流拍压力,多数城市都降低了土地供应量,但这依旧无法逆转土地财政的颓势,这迫使许多城市将目光转向了城投公司。

2023年前三季度,城投公司拿地比例为29.2%,高于民营房企的19.9%,城投模式拿地比例高于民企,这不只是说明土地拍卖市场的冷淡,同时还反映出了许多地方为了保证财政收入,选择了“左手倒右手”的方式。

但左手倒右手对于改善地方政府的财政困境没有太大帮助,也因此许多地方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也是费劲了心思,比如停运公交、拍卖未来几十年的特殊经营权,部分地区甚至还加大了罚没力度。

在一些地方债严重的地方,地方政府为了偿还债务甚至还想出了在国道增加收费站的方法,让人惊讶的是,过去2年时间里至少新增了10座国道收费站。

此外,今年以来水电燃气费用的上涨,也是地方财政困境的一大侧面证明,在房地产火热,地方财政充足的时候,地方政府其实并不在乎这一点三瓜两枣的费用,甚至还会主动出钱补贴这些行业。

但随着地方财政状况的恶化,地方政府也只能选择向这些行业下手,并不一定要从在这些行业赚钱,但起码要确保这些行业能够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实现自给自足。

再来聊聊房地产,目前不管是一二线城市,还是广大三四五线城市,土地拍卖面积都在减少,但另一方面土地拍卖单价却在上涨,这并不是说房地产正在反弹,而是地方政府正在逐渐放出过去不舍得拿出来的市中心和核心土地。

特别是考虑到未来出生人口的趋势,一二线郊区、小城市的房地产未来前景不理想,开发商正在将目光转向一二线城市的核心区域,减少在小城市和郊区的投入。

如今,地方财政的状况已经到了无法忽视的程度,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过去依赖土地财政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地方政府应该降低开支,寻找新的财政收入来源,开源节流两方面同时下手才是。

拿开源方面来说,罚没收入、出售经营权同样不是可持续的财政收入,甚至还会影响城市的未来发展,更恰当的开源方式是鼓励创新、主动招商引资、优化税收体系、推动产业升级、多元化经济结构。

在过去的土地财政模式日落西山的情况下,只有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模式,才能确保经济的稳定增长。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