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入三伏,气温一飙高,朋友圈就开始被各种“高温预警”刷屏。有人打着伞、穿着冰袖出门;有人干脆不出门,空调一开,饮料一捧,仿佛能熬到立秋。但偏偏就在这炎热的日子里,“高温中暑死亡”的新闻一个接一个地出现,让人心头直冒凉气。难不成,天热真的能热死人?
确实能。这不是夸张,也不是个例。国家疾控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因高温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1万人,比以往年份高出不少。热不是闹着玩的,它对身体的打击,比很多人想象得都要凶猛。
这几天,门诊里来了一位中年大叔,下午三点多,面色潮红,呼吸急促,浑身是汗,嘴里直喊头晕。问了才知道,他午后在院子里修水管,太阳底下晒了足足两个小时。
他自己没觉得有啥大事,只当是“出汗排毒”。但体温一量,39.6度,血压也飘了。再晚点来医院,人可能就危险了。
所以说,夏天不是只靠睡觉就能扛过去的,光吹空调也不是万全之策。除了注意休息,有些事,在高温天最好别碰。
第一件事,别空腹晨练。有些人习惯天不亮就出去跑步,觉得“早晨空气好”。
是,空气是清新,可凌晨四五点人体血压处于一天中的高峰期,空腹血糖又低,剧烈运动一上来,容易造成心脑血管意外。尤其是中老年人,早晨跑步不如饭后散步来得稳妥。
第二件,别一出汗就猛灌冰水。很多人热得不行,一瓶冰镇饮料咕咚咕咚就下肚,爽是爽了,但肠胃没那么扛冻。
冷饮刺激胃肠黏膜,容易引起胃痉挛、腹泻甚至血压波动。特别是老人和孩子,肚子说翻就翻。
第三件,别长时间吹空调不动。有些人一进屋就把空调开成“北极模式”,舒服是舒服,但肌肉关节可受不了。
“空调病”不是传说,长时间处在低温环境里,容易出现头晕、鼻塞、肩颈酸痛,还可能诱发关节炎。空调再好,也别老窝着不动,隔一会儿起来活动下,开窗换换气。
第四件事,别在正午出门办事。夏天中午太阳直射,气温在地表能飙到50度以上。人一旦在外头暴晒,汗出多了,血容量下降,心脏供血不足,很容易中暑。
重度中暑会出现意识模糊、晕厥、甚至多器官衰竭,不是吹的。有事尽量早上或傍晚去做,中午就别硬撑。
第五件,别贪凉吃太多寒性食物。有些人一到夏天,西瓜、绿豆汤、冰粉一顿猛吃,嘴巴是爽了,肚子却在“抗议”。
寒凉食物吃多了,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尤其是体质偏虚寒的人,吃完还可能手脚冰凉、精神不振。
第六件事,别随便擦风油精降温。风油精确实能带来短暂清凉感,但里面含有樟脑、薄荷脑等成分,刺激性强,尤其对于婴幼儿、孕妇以及皮肤敏感人群,用多了可能引起皮肤过敏、呼吸道刺激,甚至中毒反应。
第七件,别穿不透气的衣服出门。夏天出汗多,穿个不透气的化纤衣服,汗堵在皮肤上,湿湿闷闷,不仅不舒服,还容易长痱子、诱发湿疹。建议穿棉麻材质的衣服,轻薄透气,能帮助排汗散热,让身体也透口气。
第八件事,别忽视身体发出的“热警报”。像什么头痛、恶心、皮肤发红发热、心跳加快,这些信号可不能当“小事”看。
很多人以为就是中暑,喝点凉茶就好,其实有些是“热射病”的前兆。热射病是高温中最严重的急症,死亡率超过40%,一旦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皮肤干热,就得马上送医。

这些“别做”的事,说到底,就是在帮身体省力气。人在高温下,本身就像台开足马力的老空调,稍不注意就“跳闸”。你让它又跑步、又吃冰、又晒太阳,那不出毛病才怪。
其实很多人对“热”是有误解的,觉得出汗就是排毒,觉得忍一忍就过去了。但从医学角度看,出汗是身体自我调节温度的方式,不是排毒的通道。汗里主要是水和电解质,所谓“汗排毒”基本靠想象。
而且,身体在出汗的时候,心脏、肾脏、肝脏这些重要器官都在“加班”。水分、电解质一旦补得不及时,血液浓度升高,心脑血管负担加重,尤其是有基础病的人,风险倍增。
还有人说,“我年轻,体质好,不怕热”,但热射病不光盯着老年人。高温作业者、户外运动爱好者、密闭空间作业人员,都是高危人群。这几年,热射病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光看新闻都能吓一跳。
而在医院,有不少患者来时都说:“我也没做什么,就是晒了一会儿、喝了点冰水、吹了空调。”这些听起来都像小事,但放在天热的背景下,就是压垮身体的稻草。
热天能睡觉当然好,午休能缓解疲劳,帮助身体恢复,但别以为睡个觉就能平安无事。除了休息,避暑、防晒、合理饮食、适度活动、及时补水,这些才是抗高温的“全套装备”。
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孩子的,更要替他们多留个心眼。老年人感知温度能力差,孩子体温调节功能还没发育完全,一热起来就比成年人更容易出状况。
夏天不是不能过,是得会过。不拼硬抗,拼的是细节、是警觉、是对身体的尊重。你对自己身体好一点,它就不会在高温天“翻脸”给你看。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高温热浪健康影响与防护指南[Z]. 2023.
[2]赵文华,李立明,王陇德.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年)[R].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
[3]郭玲玲,李颖,吴小红,等. 热射病临床特点及其救治体会[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21,30(5): 487-490.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