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官商,败也官商。胡雪岩是晚清时期著名的“红顶商人”,其商业帝国的崩塌,“商”的一面看是他在与西洋外商的生丝大战中失利,“官”的一面则是李鸿章和盛宣怀在背后捅刀子掐断了胡雪岩的资金链。 1823年,胡雪岩出生于安徽徽州农村的一个贫苦家庭,12岁开始孤身闯荡杭州当伙计、学徒。这段经历是胡雪岩经商生涯的重要起点,不仅在摸打滚爬中磨炼了本领,而且更是凭借灵活、勤劳深得阜康钱庄于掌柜的慧眼赏识。膝下无子的于掌柜将他视为亲生儿子来培养,教授经商之道,更在去世前将钱庄全部家产悉数相赠,是胡雪岩生命中的第一位贵人。

在官本位思想盛行的封建士农工商等级体系下,商人积极得向官场权力靠拢,可谓是一条根深蒂固的捷径,秦朝的吕不韦如此,清朝的广州十三行也是如此,“红顶商人”胡雪岩更是如此。于是,胡雪岩接下来的两位商场贵人——王有龄和左宗棠,均出自于官场权贵。 胡雪岩在王有龄身上的投资,倒颇有吕不韦扶助秦异人的样子。两人初时相交,王有龄尚还落魄,胡雪岩出钱为他上上下下打通关节、广交人脉。王有龄一路高升直至浙江巡抚,自然也感恩回过头来投桃报李,浙江的粮草、军械等官府事务大多由胡雪岩承办,获利良多。可惜好景不长,太平军攻陷杭州,王有龄自杀殉城,胡雪岩失去了第二位贵人。

幸运的是,胡雪岩立马迎来了第三位贵人——闽浙总督左宗棠。王有龄死后,左宗棠来到浙江与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交战。胡雪岩之前的粮饷调配能力深得左宗棠赏识,于是阜康钱庄再度获清政府在浙江一带的军饷、钱粮经办特权,垄断之下的获利丰厚自然不言而喻。此后,大凡左宗棠仕途生涯涉及的洋务运动“福州船政局”、收复新疆等事宜,背后的物资调配均有胡雪岩的身影。 胡雪岩商业大厦的崩塌,最直接的是他与洋商之间激烈的生丝大战,也有观点认为是因左宗棠与李鸿章白热化的官场争斗导致。但这两种说法都只是浮于表面,最深层次的还是当时清政府对洋务运动企业的“国有化”政策导向。

洋务运动期间,随着西方公司、企业等新型社会生产制度的引进,除了江南制造总局、汉阳铁厂等官办“国营”军工企业外,民间也出现了许多私人兴办的纺织、粮食加工等轻型制造业,并在利润的吸引下迅速向上游采矿、化工等领域扩展,大有与官办企业平分秋色的势头。在资本领域,胡雪岩便是首屈一指的佼佼者。 洋务运动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其设想本就是通过兴办现代化企业延续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自然不愿意看到民间企业占据主导地位。透过这一层,与其解释成盛宣怀是李鸿章与左宗棠、胡雪岩对决的代言人,倒不如说盛宣怀是代表清政府打压胡雪岩等私人经济势力、推行国有化的执行者。此刻的胡雪岩是盛宣怀的国有化对象,多年后的四川铁路也是盛宣怀的国有化对象,以至于导致四川民众发动“保路运动”,大批清军被调入四川,武昌空虚让革命党人有机可乘,进而客观上推动了辛亥革命。

清楚了清政府的企业制度导向,剩下的就是盛宣怀搞垮胡雪岩的具体手段了。胡雪岩不断收购市场上的生丝,断绝洋商的生丝来源,希望做成垄断市场的局面,但此举也会造成自身资金链的巨大压力。盛宣怀借掌握电报来往的便利,获取了所有胡雪岩资金来往调动的商业机密,于是做局让外商不要在胡雪岩处购置生丝,并且鼓动在阜康钱庄存钱的官僚们挤兑提款,由此胡雪岩不得不低价抛售先前囤积的生丝。 一番亏损后,胡雪岩血本无归,再也没能东山再起,直至晚年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一代“红顶商人”的传奇人生就此落幕,唯留胡庆余堂供后人缅怀。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