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毛克疾、陈卓】
2025年5月7日,印度发起代号为“朱砂行动”的军事行动,攻击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尔境内的九个所谓“恐怖分子据点”。印度宣称此次行动摧毁了穆罕默德军(Jaish-e-Mohammed)和虔诚军(Lashkar-e-Tayyiba)等武装组织的“关键基础设施”,作为对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帕哈勒加姆恐怖袭击“克制且不升级”的回应。
巴基斯坦否认与袭击有关,并迅速反击,授权军队自主决定反击方式。双方在印巴控制线(LoC)附近的交火已导致数十人死亡,国际社会要求克制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效果甚微。
这场源于克什米尔争端的最新一轮升级,凸显了报复循环的危险性,有可能将这两个核武国家推向更广泛的冲突。
网传飞机残骸照片(右),以及此前印度空军序列号为“BS 001”的阵风战机照片。 图自社交媒体
此次危机的根源在于一个熟悉的模式:克什米尔发生恐怖袭击,印度指责巴基斯坦是幕后主使,随之采取报复巴方的军事行动,这又促使巴方采取针锋相对的新一轮升级。
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于4月24日在比哈尔邦的演讲中警告,印度将“追捕恐怖分子及其支持者至天涯海角”。他通过这一表态,向国内民众展现了强硬姿态,也向国际社会传递了报复的决心。这也意味着莫迪政府其实希望建立一种新范式,就是把所有针对印方的恐怖袭击都当作巴方发起的进攻,并用正式的军事攻击加以回应。
然而,正如2019年印度对巴拉科特的空袭未能显著削弱克什米尔的反印武装网络一样,这类行动虽然可能为莫迪政府更多带来政治资本,但能否带来战略成功却是个问题。2019年的危机因侥幸而得以缓和——印度空袭未造成有记载的伤亡,而巴基斯坦也很配合地归还了被俘飞行员,美国同时对印巴施压也帮助降温。如今,这些当年阻止事态升级的约束条件似乎已不复存在。
追究起来,莫迪的强硬克什米尔政策是近年来克区动荡的主因。
2019年,印度修订370条款,废除查谟和克什米尔的半自治地位,将其改为直属中央的联邦属地,号称要将克区推上稳定与融合的坦途。然而,这做法在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激起了不小的反感情绪,当地居民已在数十年的冲突、宵禁和通讯封锁中饱受煎熬。外地居民涌入置业和莫迪的重兵部署加剧了克区人口结构变化,引发了强烈的关切。
作为数十年来最致命的袭击之一,帕哈勒加姆袭击不仅暴露出莫迪政府“克区正常化”的脆弱性,极为侮辱性的虐杀行为也加剧了印度国内对强硬报复的期待。然而,印度专注于惩罚巴基斯坦,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几乎完全忽视了克什米尔治理失败这一滋生武装活动的深层问题。
与此同时,巴基斯坦的处境也更加微妙,难以承受印度强加报复而无动于衷的政治压力。
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阿西姆·穆尼尔将军不同于其前任卡马尔·贾韦德·巴杰瓦,后者曾寻求与印度和解。穆尼尔面临的巴基斯坦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更加纷繁复杂。受欢迎的前总理伊姆兰·汗仍被监禁,军队作为巴基斯坦最强势的机构正面临合法性不断下降的危机。
2022年,在巴基斯坦拉瓦尔品第军事总部举行的仪式上,即将卸任的陆军参谋长卡马尔·贾韦德·巴杰瓦将军(右)将指挥棒移交给阿西姆·穆尼尔将军。资料图:路透社
因此,对印度采取强硬回应,可能是巴基斯坦凝聚国内支持的最佳途径。这也与巴基斯坦“以牙还牙加倍奉还”的例行军事原则相符。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巴基斯坦大肆宣扬“击落印度战机”——尽管当时未获完全证实——这表明巴基斯坦即使冒着局势升级的风险,也要充分展现力量、凝聚团结。
与2019年相比,国际社会对印巴此次冲突的反应也更加淡漠。
特朗普第二任期因国内事务分心,且在南亚甚至还缺乏足够的人员配备,因此其当下仅能模糊发声呼吁克制。他表示印度和巴基斯坦将“自行解决”,相比对俄乌战争、巴以冲突的介入,对南亚调停显得尤为漠视,也与六年前美国的积极角色形成鲜明对比。
其他国际组织和国家,包括联合国、卡塔尔和俄罗斯,也呼吁缓和局势,但面对印巴双方根深蒂固的矛盾冲突,影响力有限。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的角色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印度发起军事打击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就在同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达尔的电话中表示:“作为铁杆朋友和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中方充分理解巴方合理安全关切,支持巴方维护自身主权和安全利益。”
而当印方发动军事行动后,中方的发言就变得更加平衡——对印度的军事行动表示遗憾,对目前事态发展感到担忧,同时呼吁印巴双方以和平稳定大局为重,保持冷静克制,避免采取使局势进一步复杂化的行动。
某种程度上,中国在印方行动前更加支持巴基斯坦的言论,很可能是一种为了防范局势恶化升级所作出的预防性表态,本质上是通过支持较弱的一方,劝服较强的一方不要做出危险的行为。一旦印方采取军事行动,而军事行动总体较为克制,那么中方就无需再以强硬表态防范局势升级,反而回到了更加传统的劝和促谈的立场。这种细微的言辞变化,其实体现出的是中国对于地区局势的高度关切和高度负责的态度。
不幸中的万幸,中国军队自2020年就开始驻扎在离印控克什米尔不远的地方,这客观上也是南亚整体稳定和平的最后保证,毕竟不管是印度还是巴基斯坦,在升级军事行动的时候都不得不注意到中国的存在。
印度此次打击行动针对巴哈瓦尔普尔、穆里德凯等众所周知的武装分子据点,旨在兼顾高调与克制。通过使用远程弹药并避免攻击巴基斯坦军事设施,印度试图在满足国内行动需求的同时尽量减少升级风险。
然而,打击目标包括清真寺等民用场所,可能在巴基斯坦国内引发愤怒。巴方称31人死亡,包括儿童,这可能激起公众支持报复的呼声。双方在社交媒体上的宣传战加剧了矛盾,凸显了两方追求的不仅是战场上的胜利,更是“胜利定义权”。
这场危机暴露了印度报复驱动策略的局限性。尽管“朱砂行动”在政治上颇具吸引力,但对遏制武装活动或解决克什米尔的深层问题,收效甚微。这种行动还客观上抬高了未来回应的门槛,将莫迪困于每逢袭击必须给予更强硬反应的循环。巴基斯坦的经济脆弱和内部冲突使其同样易于过度反应,军方领导人试图通过对外对抗凝聚支持。双边对话的缺失——外交关系中断、条约暂停、边境关闭——使两国依赖军事姿态,几乎没有缓和空间。
2019年双方“一场胜利,各自表述,同时后退”的剧本,提供了一个可能的退出路径。巴基斯坦未经完全验证的击落战机声明可能使其宣布象征性胜利,而印度的“正义已伸张”叙事或能满足其公众。
然而,当前风险更高——穆尼尔需重塑军队威信,莫迪在民族主义狂热中选择有限,国际淡漠也增加了误判风险。
为避免灾难,两国必须优先选择外交而非复仇。印度应将安全措施与解决克什米尔内部问题相结合,恢复地方治理并放宽压制性政策。巴基斯坦需透明调查与武装团体的联系,并表达对话意愿。外部力量,尤其是美国和中国,应利用其影响力促成谈判,如2019年所做的那样。若无此类举措,印巴敌对可能会将克什米尔变成不仅是政治闹剧舞台,更是核悲剧的舞台。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