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敏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名的女乒国手,曾四次代表国家参加世乒赛。她不仅是第28届世乒赛女团冠军的主力,还与搭档林慧卿共同摘得女双冠军。

在第31届世乒赛上,郑敏之再次与林慧卿搭档,卫冕女双冠军,个人还荣获女单亚军。此外,她作为核心成员,助力国乒女队在第31届和第32届世乒赛中分别获得女团亚军。

郑敏之的前夫陈祖德,是中国围棋界的泰斗,两人共同育有一子。陈祖德后来与家中保姆夏彩娟再婚,生下双胞胎儿子。自两人离婚35年后,郑敏之的生活现状如何?

01

(早年郑敏之)

郑敏之,1945年生于上海,祖籍广东中山。父母皆为教师,家中有五个兄弟姐妹。

50年代的上海,乒乓球运动盛行,郑敏之的家附近就有乒乓球室。她的父亲是业余乒乓球高手,常带她打球,这让她对乒乓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每天清晨,父亲都会带她去乒乓球室练习。为了保证营养,母亲会为她准备荷包蛋和牛奶,这是她独有的待遇。

郑敏之的父亲颇具远见,让她从小练习横板削球。经过半年的训练,父亲已不再是她的对手。

随后,她被送往上海体育宫,跟随戴龙珠教练学习。同时,她还得到了上海市静安区业余体校乒乓球教练张明的指导。

在静安区第一小学就读期间,郑敏之荣获区少年乒乓球冠军。在戴龙珠和张明的辅导下,她在小学五年级时又赢得了上海市少年冠军。

郑敏之的父亲经常参加民间乒乓球比赛,有时还会让女儿顶替自己上场。这让她在比赛中越来越自信,不惧任何对手。

1958年,13岁的郑敏之被选入上海市乒乓球队。但由于训练过于劳累,她患上了肺病,不得不暂时退出。

在上海静安区体校校长陈文标的帮助下,郑敏之得以在体校继续学业和乒乓球训练。半年后,她的身体恢复,重新回到了上海乒乓球队。

1960年,为了备战第26届世乒赛,国家体委选拔了108名乒乓球选手进行集训,郑敏之也在其中。

12月,郑敏之离开上海前往北京,父亲赠给她多年佩戴的手表,母亲则将一件红色西装改小,让她穿着去北京。

郑敏之被分配到国家4队,在先农坛进行训练。经过层层选拔,最终36人入选参加第26届世乒赛。

当时年仅15岁的郑敏之,因年龄太小,被安排做技术统计工作,为教练提供战术分析。

02

1961年4月,第26届世乒赛在北京举行,郑敏之虽未参赛,但这段经历对她的成长影响深远。

世乒赛结束后,日本乒乓球队访问上海,郑敏之被安排出战,与日本选手中山教子、伊藤的比赛表现出色,赢得了教练的信任。

1963年,第27届世乒赛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举行。尽管郑敏之未能参加团体赛,但她与张燮林合作,击败了世界混双冠军,一举成名。

为了备战世乒赛,容国团成为国乒女队的主教练。郑敏之每天接受两位教练的严格训练,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

1965年,第28届世乒赛在南斯拉夫的卢布尔雅那举行。郑敏之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入选女团名单。

在南斯拉夫,郑敏之和队友们克服饮食不适,依靠蜂王浆补充体力。主教练容国团将她视为"秘密武器",在决赛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郑敏之在比赛中表现出色,帮助国乒女队首次获得世乒赛女团冠军,并与林慧卿合作赢得女双冠军。

然而,在女单比赛中,郑敏之因心理压力过大,未能进入四强。尽管如此,她的表现依然令人瞩目。

特殊时期,国乒队的训练受到严重影响,郑敏之的职业生涯也遭遇挫折。但她并未放弃,1971年,第31届世乒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郑敏之再次出征。

在周总理的鼓励下,郑敏之继续努力,与林慧卿合作,再次获得女双冠军,并在女单比赛中获得亚军。

1971年,乒乓球成为中美关系解冻的桥梁,郑敏之作为亲历者,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1973年,第32届世乒赛在南斯拉夫萨拉热窝举行,郑敏之以主力队员身份,助力国乒女队获得团体亚军。

1974年,郑敏之正式退役,开始在国乒队执教,培养了多名世界冠军。80年代中期,她担任国乒队副总教练,后升任国家体委训练竞赛二司副司长。

尽管事业有成,郑敏之的婚姻生活并不顺利。1973年,她与围棋大师陈祖德结婚,但最终因种种原因离婚。

离婚后,郑敏之回到上海,创办了敏之乒乓球俱乐部,致力于推广乒乓球运动。

她的俱乐部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学习乒乓球,并成功举办了多届"敏之杯"乒乓球比赛,影响力遍及全国。

郑敏之的儿子在上海定居,已经成家立业。尽管离婚多年,但她与前夫陈祖德的关系依然友好。

陈祖德在2012年因病去世,郑敏之对此深感悲痛。如今,79岁的郑敏之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心态和身体状况,享受着幸福的晚年生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