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战争已经打了两年多,巴以冲突也已经要进入第十个月了。作为这两场战争的总后台,美国军事机器的卷入程度虽然不深,但总体情况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力不从心”。

这种力不从心不但是兵力上的捉襟见肘,更是武器弹药供应的日益匮乏。根据统计,乌克兰战争初期,乌军每天要发射500枚标枪反坦克导弹。在战争的前三个月,美国给了乌克兰7000枚标枪导弹,占美国总库存的三分之一。可是美国几个军工企业联合生产,每年也只有2100枚的产量。国会提供了一大笔钱,让军火商新建一家工厂,把产量翻一番,不过算得出来,这仍然满足不了乌军的消耗,更不要说补充美军自己的库存了。造成如此尴尬局面的原因,是美国的工业基础一直处在严重的衰退当中。在冷战高峰的七八十年代,特别是里根上台后的八十年代,美国疯狂扩军备战。冷战打赢了,美国军费削减,美国政府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大幅度砍掉军火订单,迫使军火工业关门裁撤或者合并重组,庞大的军工生产复合体一落千丈。

此后,美国对军火购置精打细算,采取“小批量,定制化”的方法,每年只买少量军火,具体价格要精心核算,一分钱不多给。这样看起来,似乎能够有效节省军费。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生产规模的缩小,导致了产品单价的上涨,美军是一点钱都没省着。因为生产规模小,企业同样不愿意投资搞研发、技术改造和员工培训,进一步导致军火工业基础萎缩,很多主机厂就此放弃了流水线生产,改成了手工装配。更重要的是,主机厂的生产规模缩小之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日子就更难过,有些小企业除了为大型号提供专用设备、器件和材料,几乎没有别的生意可做。大厂收缩采购规模,小厂就开不下去了。实际上,已经有不计其数的小企业从美国军火工业当中退出。

没有了上游供应链,型号还得干出来。那么,头部军火商怎么办呢?他们只能通过代理商,去国际市场上寻找替代供应者。有些小型零件和配套设备,如果不做说明,看不出是用在什么型号上的。哪怕是洲际导弹上的某些零件也是如此。于是兜兜转转之下,许多代理商就把采购的触角伸向了中国。

美国人的数据统计显示,从2005年至2020年,美国军火商从中国采购的零部件的比例翻了两番。特别是2014年至2022年,美国对中国电子产品的依赖增加了6倍,几乎所有美国军火里都有中国制造。

2023年5月,拜登跑到洛马公司的导弹制造工厂去视察,他对员工说,每一发标枪都有200多个芯片。但是,美国一家国防数据分析企业认为,美军有40%的芯片依赖中国供应,包括B-2轰炸机和爱国者防空导弹。

其实,这些中国企业自己也不知道,外国人来订购的是什么东西。有些采购商经过层层转包,与生产制造厂家直接打交道的,可能是一家中国本地的采购商。最终,只有美国主机厂才知道自己的零件来自何方。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美国国会和媒体多次爆料,指责某些大型先进装备上的零件来自中国,其中也包括F-35战斗机。但主机厂和军方很默契地一声不吭。因为他们很清楚,如果切断中国采购链条,型号就造不出来了。虽然政客们叫嚣着制造业回归,但业内人士都知道,一家工厂从发起到合格产品交付,需要好几年时间。如果产品技术基础是零,那么从建厂到生产,5年就算是很快的速度了。这足够美国输掉一场决定性的战争。就算是不打仗,新建一个工厂群,完全依靠军火采购把它们供养起来,这其中的成本,恐怕是个天文数字。

美国的智库也对美国军火工业的恢复提出了一些建议,核心内容,无非是加大采购规模、在国内重建核心制造能力,等等。这些建议都是老生常谈,美国军方和政府又何曾没有想过。但是,美国天天叫嚷着要对付的对手,也就是中国,并没有要与美国开战的意图。美国政界和美国社会都很清楚,是美国自己天天在“狗放屁,自惊张”。所以,美国也不可能得到“珍珠港事件”那样的强烈刺激,上下一心来实现军事工业重建。美国军火业在尴尬中挣扎的日子,还要继续下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