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乞丐,可能就会想到丐帮,丐帮是江湖一大帮派,丐帮武功降龙十八掌、打狗棒更闻名江湖,其帮中代表人物最为熟悉的当属乔峰、洪七公了。不过这里要说的乞丐却不是武侠小说中的人,而是清朝时期的一个人物,他被誉为“千古奇丐”,就是行乞兴学、正史立传的武训。

那千古奇丐武训是怎样的传奇人物呢? 说到武训,他还真是一个传奇人物,他是我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人。乞丐载入正史,这一点就足以显示出他的传奇,至于他为何能载入史册,是因为他是我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人物,是享誉中外的教育家、慈善家。他一生行乞三十八年,用行乞之资建了三所义学,教育了无数穷人家的子弟。 其实呢,武训这个名字是后来朝廷所赐,他出身贫困农民之家,后来他行乞办学的义举感动了朝廷,于是朝廷取“垂训于世”之意,就赐他名“训”,字蒙正,又授“义学正”名号,。 武训出身在山东柳林镇的一个贫困家庭,他在家中排第七,所以称为武七,也、称武豆沫,他七岁失去父亲,之后就以乞讨为生,不在求学。

因为武七文化很低,几乎是文盲,所以后来他吃了不少没文化的亏,于是他就有了行乞兴学的决心。咸丰九年,武训二十一岁,这一年他就开始了这个行乞兴学的计划。到光绪十四年,武训花钱四千余吊,终于在柳林镇东门外建起了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 武训用了三十年的时间来实现他理想,这一路走来,他吃尽苦头,却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 光绪十六年,武七又和寺院合作,在馆陶县兴办第二所义学,光绪二十二年,武七又通过行乞积累,在临清县办起第三所义学。 武七行乞三十八年,建三处义学。他一生一心一意的兴办义学,为了免于家室的拖累,他一生不娶妻、不置家产。 武七的义举感动了朝廷,于是朝廷赐其名为武训,又授以“义学正”名号。光绪二十二年四月,武训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九岁。据《清史稿》记载: “(武训)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县人感其义,镌像於石,归田四十亩,以其从子奉祀。山东巡抚张曜、袁树勋先后疏清旌,祀孝义祠。”

武训不是武侠小说的人物,他没有乔峰、洪七公那样高的武功,但他做的事却能名垂青史。在我国以乞丐的身份被载入正史立传的,大概也只有武训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