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白犀牛在云南安家!它们能否在这里繁衍生息,中国犀牛的复兴又是否有望?


1922年,随着一声枪声,中国的最后一头野生犀牛在云南被射杀,自此,中国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不再有野生犀牛的踪迹。

但时光流转百年,犀牛这一物种意外地再次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数量竟达到了160多头。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国不是已经失去了野生犀牛吗?这些新出现的犀牛又是从何而来?

云南石林的繁育基地

2009年,一个名为“石林龙晖野生动物科研中心”的机构悄然成立,他们有一个宏伟的计划——让野生犀牛重返云南。

云南曾是犀牛的栖息地,无论是气候还是环境,都是犀牛生存的理想之地。因此,要想恢复犀牛种群,必须从云南着手。于是,龙晖野生动物科研中心应运而生。

经过精心选址,科研中心最终落户于石林,这里与著名的乃古石林仅2公里之遥,地理条件优越,气候适宜,非常适合犀牛生活。2010年,科研中心从南非引进了白犀牛,开始了繁育白犀牛的艰巨任务。

据石林龙晖野生动物科研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自2010年起,基地陆续引进了白犀牛。原本计划引进的是亚洲犀牛,包括印度犀、苏门犀和爪哇犀。

但由于这些犀牛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保护对象,公约规定禁止买卖这些物种,因此不得不放弃原计划。

无奈之下,科研中心选择了非洲白犀牛作为替代。然而,引进白犀牛的过程同样充满挑战。作为非洲特有的物种,引进白犀牛需要与非洲方面进行协商,这不仅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更考验着人力。

科研中心必须向非洲方面说明引进白犀牛的目的、繁育基地的选址、环境条件以及繁育计划等,这些都是引进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

经过三个月的不懈努力,南非方面终于同意中国引进6头白犀牛作为试验。这6头白犀牛的到来,是为了测试它们能否适应云南石林繁育基地的环境。

为了确保这6头白犀牛能够在新环境中茁壮成长,石林龙晖野生动物科研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南非当地野生白犀牛的生活环境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尽可能地模拟这一环境,为白犀牛提供了精心的照料。

在云南这片犀牛曾经生活过的土地上,石林龙晖野生动物科研中心成功地营造了一个仿野生的环境,让白犀牛能够舒适地生活。随后,科研中心又从南非引进了77头白犀牛。到2021年,繁育基地的白犀牛幼崽数量已超过50头,繁育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截至目前,繁育基地共有164头白犀牛,这充分证明了通过引进白犀牛重建中国野生犀牛种群的可行性。

许多人可能会好奇,云南的气候环境与非洲截然不同,非洲白犀牛为何能在亚洲的土地上生存?对此,科研中心的工作人员最初也感到困惑,他们原本认为这种引种可能不会成功,但结果却出人意料。

通过对白犀牛进行基因溯源,研究人员发现非洲白犀牛在数千万年前是由亚洲犀牛分化而来,它们的基因中包含了亚洲犀牛的部分特征。因此,当它们来到中国的土地上,就像是回到了自己的“故乡”,自然能够很好地适应这里的环境。

非洲白犀牛的特点

尽管非洲白犀牛与亚洲犀牛有着共同的起源,但它们之间仍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非洲白犀牛体型庞大,目前世界上只有大象的体型超过它们。与亚洲犀牛相比,如印度犀牛,在白犀牛面前只能算是“小弟”。

白犀牛的体长可达4.2米,体重可达7200斤,这是目前已知最大的野生白犀牛体重。圈养的白犀牛体重甚至超过了7200斤,但这是人类饲养的结果。野生白犀牛之所以能长到如此庞大的体型,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

与大多数犀牛一样,白犀牛也是一个圆润的“小胖子”,身体圆润粗壮,皮肤光滑,全身上下只有尾巴和耳朵边缘有少量毛发。

白犀牛的眼睛相对较小,位于头部两侧,与它们庞大的身躯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因此,白犀牛实际上是一个“近视眼”,它们看东西非常模糊,只有靠近了才能看清楚。

正因为如此,白犀牛在觅食时往往会在同一个地方停留七八个小时,这不仅是因为它们贪吃,更因为它们看不清远处的食物,不如在一个地方不动,这样至少比到处寻找食物要容易得多。

犀牛最独特的特征是它们鼻子上的两个角,一大一小。鼻子前端的角是所有犀牛中最长的,已知最长的白犀牛角长达158.7厘米,几乎与成年女性的身高相等。

白犀牛的角非常特殊,高耸在鼻子上,细长且略微向后弯曲,这是它们坚硬无比的武器。这种角并非骨头,而是由角质纤维堆积而成的上皮组织衍生物,与皮肤相连,非常坚硬。

面对敌人时,白犀牛会用自己坚硬的角去顶撞对方,再加上它们庞大的身躯,即使是最强大的敌人也会感到畏惧。

尽管白犀牛非常强大,但它们仍然无法抵挡人类的武器。世界上大部分白犀牛都是死于人类的手中。

截至2017年底,全球野外白犀牛的数量仅剩18000多头。然而,白犀牛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人类正在努力挽救这一濒危物种。

白犀牛的保护意义

白犀牛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食草动物,它们在草原上发挥着关键作用,能够有效地防止草原火灾的发生。

这主要归功于它们强大的食草能力。白犀牛通过吃草控制草原植被的生长,它们啃食过的草地就像被推土机推过一样,变得又短又平整。

因此,被白犀牛啃食过的草地很难被点燃,从而间接阻止了草原火灾的蔓延。

此外,白犀牛在生态圈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与许多动物有着密切的共生关系,如牛背鹭和红肩丽椋鸟。这些鸟类以白犀牛的皮肤和背部的昆虫、寄生虫为食,白犀牛为它们提供了食物来源。如果白犀牛消失,这些鸟类也会很快灭绝。

保护白犀牛的措施

然而,白犀牛正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威胁,主要原因是过度捕猎和栖息地破坏,导致它们的数量逐年减少。目前,白犀牛已成为世界上最濒危的物种之一。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白犀牛的保护和管理,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制定严格的保护法规等方式,为白犀牛提供安全的栖息地和生存环境。正如石林龙晖野生动物科研中心所做的那样,他们为白犀牛重返中国的土地创造了适宜的生存条件。

其次,我们需要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参与到保护白犀牛等濒危物种的行动中来。

石林龙晖野生动物科研中心的保护举措也是宣传保护白犀牛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宣传,可以吸引更多人关注野生动物保护,加入到这一行列中。

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解决白犀牛面临的威胁,包括打击非法捕猎、遏制栖息地破坏等行为。通过加强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等方式,让非法捕猎者付出应有的代价,从而减少对白犀牛的威胁。

总之,保护白犀牛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让这一珍贵的物种得以延续,让中国犀牛有望重返这片土地,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