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年前的大数据(Big Data)到如今的AIGC,数据毫无疑问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从芸芸众生处获得数据,互联网厂商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由此也引发了一连串影响全球网民的隐私事故,以至于个人隐私保护逐渐成为了互联网世界新的“政治正确”。
为了让有了网络隐私权意识的网民交出数据,作为数字广告巨头的Meta在去年搞出了一个新的玩法、即Pay Or Give Up Privacy,让用户决定是否为自己的隐私付费。
Pay Or Give Up Privacy指的是Meta在去年12月初上线的“付费去广告”(Subscription for No Ads)订阅服务,该服务是Meta旗下的Facebook、Instagram用户可以选择同意收集个人数据用于个性化广告,以换取免费使用Instagram和Facebook,或是付费保障个人数据不会被收集、用作个性化广告的投放。
但“付费去广告”订阅服务自问世以来就备受争议,如今更是引来了欧盟方面的关注。
日前据《金融时报》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显示,欧盟即将根据《数字市场法案》(DMA) 对Meta采取行动,原因就是其“Pay Or Give Up Privacy”策略涉及掩盖非法数据处理。尽管Meta的这一做法确实高明,将个人隐私作保护为一项服务向用户兜售,如果这真的是当下网民最关注的话题,他们显然就多了一个可以创收的渠道,也能弥补广告业务的损失。即便用户不愿花钱买隐私保护,Meta也能继续卖广告。
而Meta之所以会推出这样一个付费去广告的操作,也源于欧盟方面对其在数据保护上的重拳出击。由于此前的“剑桥分析门”事件,Meta在用户隐私保护上是有黑历史的。因此在去年的7月和10月,Meta先是被欧盟方面认定用于广告的数据收集行为,缺乏合法性,并禁止其在欧洲范围内收集用户数据以投放广告。付费去广告就是Meta为了在当地合规而做的整改措施,他们曾表示,“付费无广告为用户提供了选择,以允许Meta继续为欧洲的所有用户提供服务。”
即便Meta主动收集用户数据不合规,但欧盟方面也没有规定用户不能主动同意将自己的数据提供给Meta,甚至欧洲法院明确了订阅模式是投放广告的一种有效同意形式。并且Meta想方设法去钻这个空子也是有原因的,因为欧洲贡献了其广告营收的35%,显然是一块不能失去的市场。
但不同于普通的效果广告,个性化广告就需要收集和分析大量用户的数据,比如性别、兴趣爱好、浏览偏好等,来绘制用户专属的画像,以此才能将特定的广告精准投放给不同目标人群。如果不能收集当地用户的数据,Meta在欧洲的广告业务就会迎来史无前例的衰退。
再加上付费去广告效果好得出奇,它基本成功保障了Meta在当地的广告业务不受影响。但“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相信不少朋友确实愿意为隐私保护付费,但是Meta给出的价格真算不上便宜,其付费去广告的订阅价格为PC端9.99欧元/月,手机端则是12.99欧元/月,这都已经赶上Netflix 、Spotify的订阅费用了。
相比于真的能为用户带来内容消费的订阅服务,Meta的付费去广告就显然不便宜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Meta或许就是打算用价格来劝退用户。
那么问题就来了,作为一项服务,毕竟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Meta又为什么会引来欧盟方面的调查呢?这就是因为付费去广告存在理论缺陷,“为数据隐私付费”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Meta的理论是Instagram和Facebook其实是收费的,只不过它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说。
中美对互联网厂商的小动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根源是都是这一轮互联网经济浪潮中最大的受益者,而欧盟则是互联网经济最大的失意者,除了Spotify之外,甚至都找不出几个在当地本土成长起来的互联网巨头。所以给海外互联网大厂上眼药,就是欧盟GDPR、乃至DMA的本质。
如果Meta的付费去广告真的被欧盟方面打击,或许未来Meta旗下的Instagram、Facebook等产品,在欧盟就会变成付费才能使用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