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猎鹰爱上了人类,而人类却只想帮它繁衍后代在美国,野生动物保护者为了维护猎鹰的自然种群,将猎鹰的卵带回保护基地进行孵化。这些猎鹰在孵化后,却对同类显得冷漠,反而将饲养员视作了自己的伙伴。随着这些猎鹰逐渐成熟,饲养员们发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这些猎鹰对同类缺乏兴趣,而是向饲养员展示繁殖行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保护者们发明了一种特殊的帽子,这种帽子能够收集雄性猎鹰的生殖细胞,并通过人工方式将这些细胞注入雌性猎鹰体内,实现人工授精。得益于这项创新,饲养员们成功地繁殖了大量猎鹰,并在2016年释放了6000多只有能力在野外生存的猎鹰。

人类在选择伴侣时,可能会考虑多种因素,如外貌、教育背景、身高等,但归根结底,我们都是在寻找与自己同种族的伴侣。这种现象在动物界也同样存在,但有些动物在幼年时期可能无法正确识别自己的同类。例如,小鸭子在破壳后,如果第一眼看到的不是母亲而是其他移动的生物,它们可能会将这个生物当作母亲,并跟随其后。科学家梅尔通过孵化12只斑头雁的实验,发现这些雁将她视为母亲,并且总是跟随着她。这种现象被称为印随行为,通常发生在动物幼崽期,是它们学习的重要方式,使它们能够紧随父母以获取食物和保护。印随行为一旦形成,便是终身的,即使成年后,动物也会将最初识别的生物视为母亲。这种行为不仅增强了动物对自我的认知,还可能影响它们的择偶偏好。

在某些情况下,动物可能会将非同类的生物当作伴侣,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性印记。例如,《Nature》杂志曾发表的一篇文章探讨了动物跨物种爱情的可能因素。科学家们曾认为动物不会进行杂交,因为它们对繁衍有特定的标准。然而,对果蝇的研究揭示,控制不同果蝇物种间繁衍选择的是大脑深处的一小群神经元,这些神经元能够控制性欲,对外界刺激做出繁衍或不繁衍的反应。尽管这项研究的对象是果蝇,对于哺乳动物是否也存在类似机制尚不明确。但我们知道,当工作人员将雄性猎鹰的生殖细胞通过注射器注入雌性体内时,需要模拟雄性的体重,以提高受孕率。

研究表明,印随行为最早在动物孵化后1小时内开始,12至17小时达到高峰,32小时后通常不再发生。因此,家中有宠物出生时,应尽量让幼崽与母亲保持接触。印随行为不仅发生在生物之间,也可能发生在非生物对象上,如某些人的恋物癖可能就是对物品的印随行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