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分明什么都没有干,但是整天都觉得疲惫。
情绪一直在波动,内心有很多矛盾的想法,想要克制什么,却又频繁冒出来。
似乎我们一直在和自己的精神压力对抗。
这就是内耗,不知所起,却又客观存在。
正如《反内耗》里写的:“生活里时刻都有挑战,但挑战本身不会带来痛苦,自我战斗引发的内耗才是痛苦的根源。”每个人都希望家庭幸福,家人安康。期待回到家的那一刻,满面春风。
可惜的是,回到家,内耗越发严重,亲人的相处方式,让你想要逃离家庭,却又不得不推门回家。
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顿悟,家庭最大的愚蠢,原来是兄弟姐妹在内耗。越来越觉得,离自己最近的人,伤害自己最深。
01
兄弟姐妹结仇,外人坐收渔翁之利。
十六国时期后燕的慕容宝,继承了父亲的皇位。
父亲过世前,留下遗嘱,让慕容宝立兄弟慕容会为太子。
慕容宝不听父亲的话,还处处提防慕容会,并且觉得,不灭掉慕容会,自己的地位不稳。
兄弟反目之后,各自带着军士,在龙城开战。
最后,慕容会被慕容宝灭了,慕容宝被尚书兰汗灭了。后燕摇摇欲坠,真正获利的一方,是旁边的北魏政权。
原本强盛的后燕,仅仅存在二十四年。
有一种不好的心态,叫坐山观虎斗。看别人互相报仇,就是不出手制止。等双方疲惫不堪的时候,就出手了,把双方都灭了。
当你和兄弟姐妹仇恨到动手的时候,就会消耗内部力量,从而让外人看笑话,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外人就是最大的赢家。
02
兄弟姐妹争斗,只会伤了父母的心。
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子女争斗不休,劝说谁都没有用,内心有多痛苦。
本想,多子多福,却换来了多子多灾。
唐朝时,发生了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伤害了做太子的哥哥,自己成了太子,还为做皇帝积极准备。
父亲李渊知道情况后,悲痛不已,却不得不认清形势,对李世民说:“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
李渊在现实面前,只能选择容忍,还不至于天下大乱。他顺着李世民的意思,说先前是自己听了很多不符实际的话,选错了继承人。
俗话说:“母子、父子连心,十指连心。”不管哪一个子女受伤了,都是伤害了父母的手指,触及了父母的心。但是父母不能因为一根手指受伤了,就把所有的手指都掰断,只能忍住痛苦。
兄弟姐妹争斗,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
03
兄弟姐妹计较,家庭永无宁日。
吕剧《墙头记》里,老木匠有两个儿子,各自有家庭、房子。
两个儿子平时非常自私,只是从老木匠手里要钱,对于养老的事情,给一顿饭都显得多余。
老木匠走不动的时候,被放在墙头上,两兄弟都不管,都不愿意吃亏。
关于偏心这个问题,是不能百分百杜绝的,若是兄弟姐妹要计较,肯定会有不均衡的地方。
小时候,父母买了很多糖果,每个人都得到了一个。要计较的话,糖果有大小,糖果的价格不一样,区别还是很大。
父母的能力有限,儿女们长大了,要买房、结婚,不可能都全包。外嫁女可能得到的帮助少一些。
儿女成家了,需要父母带娃,但是父母分身无术,不能承包一切。因此,总有一些娃,父母是管不了的。
公平,是相对的,失衡是绝对的。兄弟姐妹找到了计较的理由,那么赡养父母的事情,难以调和;平时互动交流,一起赚钱,显然是不可能的。家庭的合力,越来越少。
04
幸福的家庭,有“反内耗”的家风。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兄弟姐妹互相消耗,不要坐以待毙,要学会改变,练就反内耗的体质。
作为普通家庭,还不至于到拼命的程度,只要做好以下几件事,就会好转。
其一,保持距离。
兄弟姐妹距离远了,彼此伤害的机会就少了。
当对方剑拔弩张的时候,你还要凑上去,或者大发雷霆,无疑是愚蠢的。走开了,对方也会冷静下来,反思自己。
在农村,很多家庭是争吵不休的。一旦兄弟姐妹各自去外地打工了,情况就好转了。
当大家都发财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帮助。
其二,建立规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
不管赡养父母,还是家庭事业的分配,财产的分割,有了规矩,那就好办多了。
当然,也要有矛盾处理的规矩,也就是说,最终听谁的。
选出大家长,调和家庭矛盾;家人学会服从,就像在单位一样,下级服从上级。
其三,早分家产。
“人为财死”的 道理。在家庭里也是有的。
当兄弟姐妹吵闹的时候,建议父母早一点把家财的分配方案拿出来。这样,大家心中有数,也就不会拼命争夺了。
父母不要糊涂,等自己百年之后,任由子女争夺财产。这是会导致家庭乱套的。
家人之间,也要学会谈钱,不必藏着掖着。
05
古人云:“家运之盛衰,天不能操其权,而其自操之。”家庭变好变坏,不是天意,而是家人自己亲手创造的。
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第一步是管好自己,而不是盯着兄弟姐妹的行为。
在你自己做好的前提下,给大家一些建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
一个人皮肤上的伤口,看得见,也很快会愈合;内心的伤,看不见,却最痛苦。一个家庭,也是如此。
珍惜自己的家庭,吃亏是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