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600多年前,曾有一支从中国而来的庞大船队,路过了拉穆群岛的帕泰岛。 不幸的是,当船队经过这座小岛之时,周围忽然狂风四起,巨大的乌云几乎一瞬之间就覆盖了整个天空,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正向船队袭来。 仅仅只过了片刻的功夫,天空便下起了雨来,随着雨量也来越大,大海也变得狂躁起来。 狂风在海面上卷起巨大的海浪,而海浪一次一次拍打着甲板,仿佛想要将船只吞进大洋中一样。 船员们虽然奋力控制着风帆,但仍然有两艘木船在风浪之中失去了控制,最终触礁沉默,被大海所吞噬。

落水的水手们慌乱地拍打海面,看见漂流的碎船板就拼命地抓牢,祈祷以此能够在灾难中幸存下来。 不知过了多久,喜怒无常的大海再一次归于平静,而那支庞大的船队早已消失在了海面之上。 幸运的是,仍然有20多个船员在暴风雨中幸存了下来,劫后余生的中国水手们登上了小岛,并来到了西尤村。

“此后这些水手慢慢融入进了当地人的生活之中,并与这里的黑人妇女结婚生子,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就有了今天的我们,而这个瓷碗就是当年祖先们所留下来的....” 年幼的沙里夫瞪大了双眼,看着外婆手中的瓷碗,听着外婆讲述的故事,心中逐渐升腾出一种莫名的冲动: 我要去中国!我要回到祖先生活过的地方看一看! 肯尼亚的“中国村” 姆瓦马卡·沙里夫,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肯尼亚女孩,她生在这里,长在这里,说得语言也是英语和肯尼亚语,但她自己却口口声声说自己是中国女孩。 而更加奇怪的是,当地的居民们对她的奇怪言论不仅不反驳,反而都主动称呼她为“中国女孩”,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想要了解姆瓦马卡·沙里夫的身世之谜,就要先从她的家乡——西尤村说起。 西尤村,是位于拉穆群岛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村子仅有的那个港口,是他们与外界保持联系的唯一通道,所以西尤村的基础条件还是相当落后的。 这里没有通信、没有汽车、就连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都没有。 虽然已经进入到了21世纪,但整个村子的建筑风格仍保持着几百年前的样貌,几乎所有的房子都是土坯当墙、茅草做顶。 西尤村被大海所包围,但这里却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地区,没有淡水资源,村民们平日里获取淡水的方式只有一种——汇集雨水。

常年喝雨水为生,可想而知当地人的身体状况会是怎样,这里的大部分人都患有营养不良,而西尤村又缺医少药,这也导致当地居民的平均寿命很低。 西尤村除了“格外贫穷”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住着很多“不像非洲人”的黑人。 这些“不像非洲人”的黑人,虽然也是黑皮肤,但他们的“黑皮肤”看起来与地地道道的非洲土著相比显然要“浅”上不少。 如果此时的你好奇心大发,上前询问他们为何肤色不够黑的时候,那么你大概率会听见诸如此类的回答:因为我是中国人的后裔。 在当地,自古便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600多年前,明朝郑和船队就曾多次来到过肯尼亚,而在一次暴风雨后,有两艘小船不幸沉没。 20余个幸存下来的水手也因此和船队失去了联系,而这20多个中国水手就是他们的祖先。

但传说终究是传说,村民能拿得出实质性的证据吗?他们还真有。 当地的许多村民家中,都有一些十分精美的中国瓷器。 如果翻看瓷器底部,还能发现“大明宣德”等字样。除此之外,这些居民的风俗习惯也与非洲土著有着些许不同。 在拉穆群岛地区生活的肯尼亚人大多都信奉着伊斯兰教,而在西尤村却存在着许多与穆斯林风格大不相同的坟墓。 而少女姆瓦马卡·沙里夫就是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之中。小时候沙里夫经常听外祖母讲述“中国沉船”的传说,从那之后在她的心中便越来越向往中国。 可上学之后,沙里夫对中国的向往便彻底被现实的生活所消灭。

小学时,沙里夫的父亲抛下了妻子与孩子,一个人拿着全家所有的钱逃到了外地,从此杳无音讯。沙里夫的母亲从此只能独自抚养儿女6人。 上学后虽然沙里夫的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但随着年级的增加,越来越高的学费令沙里夫那本就贫穷的家庭雪上加霜。 高三那年,沙里夫被学费的事情搞得魂不守舍,她很清楚,家里的经济条件已经无法继续供她念书了,可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中国的向往,又让她不想就此放弃。 正当她满心不甘地要在现实与梦想之间做出抉择的时候,幸运女神却悄无声息地降临在了她的身边,让她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非洲少女寻乡记 2003年的一天,突然又一位黑头发、黄皮肤的亚洲人,来到了沙里夫的家。

这位不请自来的客人名叫赵汗青,是一位在肯尼亚开中医馆的中国人,他这次前来是专门为了沙里夫而来的。 望着眼前的陌生男人,沙里夫感到特别的奇怪,为何这个与自己素未谋面过的中国人要长途跋涉寻找自己呢? 在经过详细的了解之后,沙里夫才明白,原来这个名叫赵汗青的男人,在当地的报刊上偶然读到了关于自己的故事。 作为一名中国人,他觉得有必要帮助“同宗同族”的沙里夫渡过难关。 于是,他千里迢迢地来到了西尤村,将沙里夫上学念书的一些费用全部承担了下来。 赵汗青的凭空出现,彻底改变了沙里夫的个人命运。 正因为有了他的资助,沙里夫就不用像其他当地女孩子一样,在十四五岁的年纪就嫁为人妇,之后过着一眼就可以看到头的贫困生活。

从西尤村离开之时,赵汉青亲手递给了沙里夫一张名片,只见他面带微笑地向沙里夫说道: “沙里夫,这是我的名片,我在蒙巴萨开了一家医馆,未来如果有什么困难,随时都可以过来找我。” 沙里夫从赵汉青的手中接过了名片,轻轻地将它夹在了自己最珍贵的书中,用略带哭腔的语气说道: “赵叔叔,谢谢您”。 后来,在赵汗青的资助下,沙里夫顺利地完成了高中的所有课程,并且在当地的“高考”中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可即便如此,沙里夫的家里也再也不可能承担得起,她念大学的学费了。 恰巧这时,沙里夫的一位记者朋友,突然在报纸上看到了有关“中国奖学金”的信息,她把这事告诉给了沙里夫。 2004年,沙里夫便给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郭崇立,写了一封信,信中称自己是郑和的后代,表达了自己想去中国看一看,读书深造的急迫愿望。

一个半月后,沙里夫终于等来了前往中国的机会,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传来消息: “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作为郑和七下西洋的出发地点,江苏省太仓市将举办一次盛大的纪念活动,而举办方在听过沙里夫的故事后,希望她能够来到中国,来到太仓,以特别嘉宾的身份参加此次活动。” 在收到信后,郭崇立对此十分重视,开始了深入走访,随着报道的不断深入,沙里夫一家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由此也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2005年的夏季,沙里夫终于漂洋过海,从千里之外的非洲大陆,回到了她的“家乡”——中国太仓。 从沙里夫的双脚踏上中国大地的那一刻,这个平凡非洲女孩的命运,也就此发生了改变。 她的世界不再只是西尤村、蒙巴萨那样的小天地,她的人生在那一天,彻底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中医学院的非洲女孩 来到太仓后不久,当地的工作人员就领着沙里夫,参观了南京郑和宝船遗址公园。 在当年郑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图上,沙里夫一眼便找到了她的家乡,肯尼亚的第二大城市——蒙巴萨。

此前,如果说沙里夫在心中或许对自己的身世有过一丝怀疑的话,那么当她看到这份航海图的时候,这仅存的一丝怀疑便彻底烟消云散了。 此刻的她,无比坚定地相信:自己就是中国人的后裔。 历史,总是以一种独特而又神奇的方式,上演着轮回。 600年前,郑和船队就是从这里出发,凭借着领先于世界的航海技术,载着大明王朝的奇珍异宝。 将中华民族古老而又灿烂的文明带到了好望角,带到了肯尼亚。 而600年后的今天,郑和船队船员的后代,走出了肯尼亚那个偏远的小村庄,漂洋过海不远千里地回到了太仓,回到了当年祖先们出发时的地方。 纪念活动结束后,沙里夫如愿获得了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给予的助学金,并在大使馆的帮助下,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获得了上学的机会,从而实现了自己想来中国读书的愿望。

进入大学后,沙里夫也给自己取了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夏瑞馥。这个名字听起来好似很有含义。 但是沙里夫表示,这仅仅只是自己姓氏“沙里夫”的音译,因为在当地语言中,“沙里夫”的发音接近于“夏瑞馥”。 在中国安定下来之后,中医药大学的领导,甚至是南京市的领导,都非常关注夏瑞馥的生活状况。 他们时不时就会询问她“饮食是否习惯”、“住宿是否习惯”、“语言沟通是否有障碍”等问题,在生活方面给予了她特别多的照顾,夏瑞馥对此深怀感激。 时光如白驹过隙,稍不留神就匆匆划过。转眼间15年的时间过去了,当初为了“寻根”而来到中国的非洲女孩,如今也已经过了而立之年。

现如今的她,已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在读博士,在武汉当地的多家医院,都曾有过实习的经验。 在同济医学院,夏瑞馥攻读博士学位的专业是妇产科,当初在选择专业这时,许多人都问过她为何要选妇产科,夏瑞馥表示: “在我的家乡,医疗条件非常的差,很多怀孕的女孩子都因为生孩子而失去生命,所以我想学习妇产科,未来学成后,回到肯尼亚为家乡的孕妇们治病。” 多年来,关于夏瑞馥的报道充斥在互联网之中,人们议论最多的问题就是,这个黑人女孩到底有没有中国血统。

而当夏瑞馥在2020年,参加央视的一档真人节目之时,这名来自肯尼亚的“中国女孩”用她那铿锵有力的声音,向所有质疑她的人说道: “经过了这么多年,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中国,很多人都在讨论我的血统问题,但是我认为这已经不重要了。” “我是中国人,我也是肯尼亚人,不管我在哪里,我都会为我学到的中国文化而感到骄傲。” “我会回到家乡,帮助肯尼亚的同胞,为他们看病。我也想用我的故事,让家乡的女孩子们看到,她们不用十五六岁便嫁人,她们还有大好的青春,她们可以去读书,从而走出西尤村、走出蒙巴萨!”

夏瑞馥的一字一句都透露着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她不向命运屈服的性格,致力于为家乡人民做出贡献的精神,每一个都蕴藏着“中国”的味道。 我想,此时无论夏瑞馥是否真的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14亿中国人都会将她视为同宗同族的同胞,都会在心里由衷地祝愿她前程似锦,不负韶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