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的上海,一场席卷全市的”一月风暴”如海啸般汹涌而来。在这场由张春桥等人制造的夺权风暴中,时任上海市委组织部部长、秘书长的王一平成为众多被夺权干部中的一员。他不仅被停职反省,更是身心俱疲。然而,即便暴风骤雨能掀翻小池塘,却无法撼动大海的恢弘。正是凭借着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王一平经受住了这场残酷的考验。
让我们把视角转回到王一平的早年时代。他出生于1914年的山东荣成,一个朴实而贫瘠的小渔村。年轻的王一平似乎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他的眼中闪烁着对理想的憧憬和对知识的渴望。1932年,怀揣拯救民族于水火的壮志,他毅然投身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自此,他在党的领导下奔波于沦陷区和解放区,从事地下工作,为抗击日寇、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而不懈努力。
革命胜利后,王一平被调往上海工作。在大都市这个新战场上,他同样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从市委组织部部长、秘书长,到市委书记处书记,王一平以其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和胸怀全局的领导能力,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促进上海的经济建设呕心沥血。在他的努力下,百废待兴的上海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重新成为共和国的经济中心。
然而,10年后的1966年,一场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浪潮不可阻挡地涌向上海。在”一月风暴”期间,作为市委领导的王一平自然无法独善其身。他先是遭到批斗,随后被隔离审查,甚至一度被发配到”五七干校”,在农场里接受”再教育”。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革命者,就这样被囚禁在牛棚里受尽折磨。
更令人唏嘘的是,当时的市委书记张春桥为巩固自己的权力,竟派心腹马天水找到王一平,许诺只要他站出来”揭发”时任市委第一书记陈丕显的所谓罪行,就可以”解放”王一平。然而,作为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王一平宁可忍受牢狱之灾,也决不昧良心、作伪证陷害同志。他断然拒绝了马天水,在张春桥的淫威下屹立不倒,诠释了什么叫”铁骨铮铮”。
”文革”结束后,王一平终于再度从囹圄中走出,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无论是担任革委会副主任,还是协助中央粉碎”四人帮”在沪余党的阴谋,王一平始终勇挑重担、迎难而上。1977年,他更是被任命为上海市委书记,着手拨乱反正,力挽狂澜。在他的领导下,饱受”四人帮”摧残的上海,终于重现生机和活力。
而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在恢复期内对已故市委第一书记柯庆施的评价。当时有人提议编书批判柯庆施在任期间的错误,王一平却坚决反对。他认为,尽管柯庆施有一些缺点,但他对上海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难能可贵的是,柯庆施对自己要求极严,清正廉洁,这种品质是每个干部都应该学习的。
王一平对柯庆施的评价,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客观公正态度。在他看来,评判一个同志,不能戴有色眼镜,不能非黑即白,而要全面地、辩证地去看待。这种唯物史观的认识论,是每个领导干部都应该具备的。正是凭借这种实事求是、摆事实讲道理的作风,王一平赢得了上海人民的爱戴和信任。
读罢王一平的故事,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个形象:他高大伟岸,目光如炬,闪烁着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他虽饱经沧桑,但仍初心不改,牢记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他虽位高权重,却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着谦逊谨慎、自省自律的本色。这,就是王一平,一个信仰坚定、品行高洁的优秀共产党员的缩影。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与我互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