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八一”建军节与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有关。其实在同一历史时间线,长沙也与南昌一样,在我军初创发展的征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这些枝枝叶叶的历史勾沉中,我们发现,英雄的人民军队从长沙出发,何其壮烈、何其光荣、何其伟大!南昌起义连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以及其他许多地区的武装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开启了中国革命新纪元。

南昌起义后,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3日发布《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决定在工农运动基础较好的湖南、湖北、广东、江西四省发动秋收起义。

1927年8月,毛泽东以中共中央特派员的身份前往长沙,领导秋收起义。9月9日,秋收起义在湘赣边爆发。在中共湖南省委的组织下,长沙近郊区人民纷纷行动,参加秋收起义,策应工农革命军的行动。

坚定的革命信念闪耀光芒。

路漫漫其修远兮,革命之路从来都布满了艰险与曲折。如果我们把视角切换到97年前的长沙,我们会深刻地认识到起义并不像想象中那样一路凯歌行进。风险如风般随行,性命只在旦夕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的突然反水让全国革命陷入了低潮,蒋介石与汪精卫等高举屠刀。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党员数量由5.8万人锐减到1万多人;工会会员由280余万人锐减到几万人;970余万农民协会会员大多被解散。“马日事变”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长沙附近就有一万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个别不坚定者退党或者不辞而别,党内一时弥漫着迷茫、消极的思想。革命的前途是什么?革命的方向在哪里?在这个关键的时刻,秋收起义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这是秋收起义用过的马灯,锈迹斑驳的外表,见证了那段峥嵘岁月。图片来源于湖南党史陈列馆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农村组织的武装暴动,诞生了人民军队第一面军旗,也第一次打出了中国共产党军队的旗帜。

越是困难,越要抱定必胜的信念。早在起义发动阶段,毛泽东在前往指挥秋收起义的路上,被地主武装团防队抓住了,准备押往民团总部处死,幸得他机智逃脱。起义初期,湖南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的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均失利,原定攻打长沙的计划未能实现,部队从5000多人锐减至1500余人,配合起义的农民暴动也未能实现对长沙的包围。几支失利部队会合文家市后,决定向罗霄山脉中段进军,却在经芦溪到莲花时,遭敌军袭击,总指挥卢德铭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壮烈牺牲。

这一路的挫折对指战员们是极严重的考验。但毛泽东等面对困难,一往无前,鼓舞斗志,率先垂范。1927年9月20日早晨,毛泽东站在文家市里仁学校的操场上,满怀信心地激励大家:蒋介石反动派好比一口大水缸,我们现在好比一块小石头,打几个败仗没有什么大不了,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依靠千千万万的工农群众,小石头就总有一天要打破大水缸。在芦溪、莲花受挫时,毛泽东再次向部队讲话,要求指战员不要怕行军困难,不要怕暂时受挫,要看到光明。

信念如锻铁越炼越强,旗帜从长沙直向井冈。

文家市里仁学校。图片来源于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

文家市转兵的意义,在于其最先开始了中国革命工作重心的转移,成为共产党人独立自主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光辉起点。

“今日向何方?”

这是攻取长沙失败的起义军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今后的革命道路走向何方,这更是一个亟需解答的难题。这时,秋收起义部队需要立刻作出选择:是继续进攻,还是实行退却?如果退却的话,向哪里退?面对异议,毛泽东不顾阻挠,断然提出改变原有部署,下令各路起义部队停止进攻,先退到浏阳文家市集中。

图为浏阳小河乡罗厚吾,参加秋收起义时使用的集结号。部队在文家市会师,毛泽东在里仁学校发表演讲,就是罗厚吾吹响的集结号。图片来源于湖南党史陈列馆

上山!9月19日晚,在文家市前敌委员会会议上,毛泽东清醒地认定,单靠工农革命军的现有力量不可能攻占国民党军队强固设防的长沙,起义军应向南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沿着湘赣交界的罗霄山脉前进,在白色政权的交界处寻找落脚点,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

有人不同意毛泽东“上山做大王”的意见。对此,毛泽东解释:我们这个“山大王”是特殊的“山大王”,是共产党领导的,有主义、有政策、有办法的“山大王”,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工农武装。中国政治不统一,经济不平衡,矛盾很多,我们要找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

文家市前敌委员会会议旧址。图片来源于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

下乡!秋收起义部队退往文家市后毅然决定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前进,这一举动在农村开辟新的革命阵地,迈出了以农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第一步。这为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保存革命武装、积蓄革命力量提供了有效途径,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迈出的关键一步。

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离浏阳市文家市170多公里。

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泽东在这里领导了举世闻名的“三湾改编”。

从思想和组织上掌握士兵,是自古以来兵家们孜孜不倦的追求。远在战国时期,吴起就与士卒同甘共苦,亲自用嘴帮生疮的士兵排毒。历代名将们为此倾尽心血,可是这些行动只将士卒信任系于将领一人,并没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与方法,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秋收起义。

从湖南浏阳到江西永新,这一路走来,毛泽东思绪难平:如何把枪杆子牢牢抓在党的手中?怎样才能凝聚起这支部队?

9月27日,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永新县九陂村,在这里短暂休整。在此前的一周多时间里,秋收起义的部队遇到敌人的前堵后追,部队一路艰苦作战。9月22日芦溪这一仗,三团的失败,总指挥的牺牲,更使部队士气一落千丈。加上疟疾流行又缺医少药,不少人当了逃兵。

整个队伍中唯一一个没有逃兵的连队,吸引了毛泽东的目光。

于是,毛泽东找来在该连担任连指导员的何挺颖,两天时间三次找他谈话,听取他的意见。毛泽东问,部队为什么抓不住?为什么逃兵这么多?何挺颖回答,主要原因是连队一级没有党的组织,党的影响没有渗透到队伍中去;党员太少,又没有捏在一起,形不成力量。

这与毛泽东改编部队的思路不谋而合:在部队中建立各级党的组织特别是把党支部建在连上,班、排建立党小组,在军队中开展彻底的民主制度。

1927年9月29日,秋收起义部队来到江西永新县三湾村。当天晚上,在一家名叫“协盛和”的杂货铺,毛泽东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整顿和改编。第二天一早,毛泽东向大家宣布了三件事:

将原本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改编后去留自愿;

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

部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在团、营、连各级建立士兵委员会,参与部队的经济和政治管理。

“支部建在连上”由此开始,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半个月后的一个夜晚,湖南炎陵县水口镇叶家祠小小的阁楼,见证了人民军队又一个重要的历史瞬间——从秋收起义走过来的一批忠诚战士光荣入党。在毛泽东亲自主持下,新党员进行了入党宣誓仪式,各连党代表见证。6名战士跟着毛泽东举起右拳宣誓:牺牲个人,努力革命,阶级斗争,服从组织,严守秘密,永不叛党……这6名党员,后来3人牺牲,一人病逝,幸存的两人,其中一人是开国上将陈士榘,另一人是开国中将赖毅。

这是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次入党宣誓。当这些年轻的士兵激动地许下誓言那一刻,他们也许没有想到,人民军队由此翻开崭新篇章,从此党的声音与影响直达基层。

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展厅陈列。图片来源于纪念馆

97年不忘初心。如今在当年激战犹酣的文家市,占地面积104亩的会师纪念馆光荣矗立,它由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历史陈列馆、秋收广场等部分组成。纪念馆1974年正式对国内外观众开放,先后获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湖南省十大魅力场馆。人们在这里驻足,深情追忆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深切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

人间正道是沧桑!从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躬身走出的工农红军,到今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迎来建军97周年,97年的辉煌历程,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始终高举党的旗帜,为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立下不朽功绩。

作者简介:续丰收,原任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某研究所党委书记,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系,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发表文章两百余篇。

彭博,硕士研究生毕业,在《解放军报》《湖南日报》《政工导刊》等发表作品数十篇。

编辑/尹玮 校读/谈梁初审/彭培成 终审/沐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