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在影视剧当中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些不长眼的大臣把皇上给惹生气了,皇上吹胡子瞪眼的,把他给我打入死牢。秋后问斩。或者说推出午门斩首示众。之后呢,这个犯人就被放进了全景天窗的囚车送到了行星的场地,到了目的地就砍吗?不是,到那是等死。这个监斩官是时不时的抬头看看太阳,第一头再看看手机,只要这个闹钟一响,然后大叫一声。五十三刻一到,行刑,犯人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今天咱们就聊一聊,为啥是秋后问斩呢?还得五十三刻,为什么在午门斩首呢?首先这个午门斩首这事儿,咱们得辟谣一下。午门是明朝的时候建起来的,当时根本就不是处决犯人的地方,而是执行廷仗的地方。明代的清流文人。特别是御史,就有个爱好,干嘛呢?怼皇帝,明朝它养史啊,特别是明朝的后期,养了一大群的御史。大家呢以抨击朝廷为荣,以用此要挟朝廷为荣。皇上啊,你听不听我的呀,你不听,我就一头撞死在你面前。

说着从怀里掏出干豆腐来,仿佛死了就可以流芳百世似的。反正呢就是一个原则,皇上越生气越好,因为当时不能杀言官,朝廷不会说,因为你怼了皇上就把你处死了。最多是拉下去挨棍子去,去哪儿打呢?就是去这个午门。到了清朝,这个午门更不是斩首的地方了,是干嘛的呢?是打完胜仗之后,作为凯旋仪式的地方。清朝处决犯人都是在柴市或者菜市口,而且午门其实他相当于皇帝的家门口。推出午门斩首示众,这句话什么意思呀?我给大伙翻译一下,其实他是这个意思。让这货死远点儿,别把我们家门口弄脏喽。所以午门从来不是斩首的地方,午门斩首只是一句谣传。

为什么秋后问斩?答,法律规定的。举个例子,汉代只能在秋冬执行死刑,立春之后就得禁止了。明朝宋朝、唐朝除了犯罪,情节严重的,立春之后,秋分之前是不可以执行死刑的。到了清代,行刑的时间就是农历的十月到十二月。我这一说,您这一听,哎呦,这一年有三个月能执行死刑也不少了。但是啊在这个时间段里头。赶上皇上生日,这么大的节日啊,二十四节气日,或者说刮风下雨啊,电闪雷鸣的天气啊,都不能杀人。执行死刑的日子其实是屈指可数的,往往都是什么样的?哎,今天阳光明媚,晴空万里,正是行刑的好日子呀,大伙早就等着急了吧,来来来站好站好,禁止插队啊,今天咱们行行了。

另外,古人认为秋天主肃杀之气,此时杀人不仅可以灭掉他的肉体,更重要的是,让他的灵魂也随着收敛的秋气一同对自然界带走了,以减少他对于社会的危害,不再冒头了。说白了就是古人认为这个时候杀的人容易死透露。春天就不行,大家如果读过这个黄帝内经,就有这么一句话说,春天雨而勿夺,赏而勿罚,生而勿杀。古人不管做什么事儿,都讲究一个因天之序。还有一个原因很实在。你说既然是斩首示众了,春天斩,大伙儿都忙着种地呢,谁看呢?但是秋天就不一样了。秋收之后,那正是闲着打麻将的时候。哎,听说了吗?明天这个菜市口可有砍头表演的,这一玩儿,看着新鲜也不要门票啥的,咱们大伙一块看看去。

怎么着来看行刑的人就特别多。等到执行死刑的时间到了,这刽子手是手起刀落,现场就一股子屎尿味飘出来了,就能起到这种杀一儆百的作用。这个五十三刻是什么时间呢?古代是以漏刻计时的一刻钟,相当于现在的十四点四分钟,五十三个,大约是十一点四十四分左右。这个时候你想,人是最为慵懒的时候,昏昏欲睡的这个犯人也是一样,脑袋落地的瞬间他不会感觉到特别的痛苦,稀里糊涂的这人就死了。

这也算是对于犯人的一种怜悯吧。另外呢就是有点迷信色彩,古人认为这个时候阳气最盛,鬼魂呢不敢出来作祟。总体来说,古人还是挺聪明的,考虑的比较周全。有人说了,哎,就是有点迷信。其实我看来呢更多的是古人对于大自然的一种敬畏,服从自然的规律。而这种敬畏不正是现代人,所缺乏的吗?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话请关注一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