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30年代起,其后的近半个世纪以来,美国多次发表石油即将枯竭的暴论。这种说法起初引起了各国不同程度担忧,但随着我们在技术层面以及理论层面的研究突破,逐渐发现了这只不过是危言耸听而已。
所以,石油资源到底会不会枯竭呢?我国为了不让国内石油资源消失,又做出了哪些努力?
天然石油的总量确有定数
作为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石油一直是各国争先开发与保护的对象。如果有天石油从地球上消失,我们的生活必然会发生难以想象的改变。
自上世纪以来,人们就预测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有两大资源的总量将会不断减少,那就是水和石油。如今,在已经证实水在地球内是不断循环的情况下,石油是否又成了唯一的即将枯竭的资源呢?
想知道结果,其实还需要从石油的产生来说起。实际上,石油指的就是液态的,在岩石当中自然生成的可燃性矿产物质,它们主要以碳氢化合物为主要组成物质。
据了解,石油在地下百米以及千米位置都能够探查到,而不同的低质环境下形成的石油,其密度、熔点也会存在差异。
与此同时,石油原油的颜色也并非全是黑色的,根据其中非烃类物质的含量,开采出的石油可以分为白色、褐色、黑绿色以及黑色四种颜色。
在自然界中,石油的烷烃当中会含有八个左右碳,沥青的烷烃当中则含有17个以上的碳。所以,如果在野外发现天然沥青,这就意味着周遭很可能存在着一个油田。
1978年,我国石油地质学家王铁冠,就带领团队在野外进行勘察时发现了天然沥青。并以此结合其他技术,在当地发现了一个古油藏。
而根据我们已有的经验来看,在整个勘探石油的过程中,我们都是用“发现”这一词语,很少说“创造”。
这其实也就代表着,地球上的石油矿产资源总量其实是有限的。只不过石油原油的总量有限,并不能直接就导致未来的某天我们将没有石油可以使用。
如何让石油枯竭论站不住脚
石油的枯竭论虽然初次听来很有道理,但结合各国实际,这种理论其实很难站得住脚。
影响这一结论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关于石油的产生,学界其实并没有一个定论。
有一种说法是,石油是由生物死亡后转变而来的,属于有机生成,因为油田大部分都是存储在沉积岩中,而沉积岩中又有丰富的化石都物质。
然而,在有机层油的理论之下,目前各国也在河流以及湖泊中发现了石油,所以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石油其实是由无机物合成的。
目前,世界上的沙特阿拉伯以及科威特等国家的油田,主要为海相地层生油,而我国的大部分油田则是陆相地层生油。
两种理论的争辩,也就说明在学界的认知中,石油也有不断生成的可能,并非是总量保持不变,在某天会用到枯竭的。只不过,两种论调到底哪种才是最正确的,还需要让时间进行检验。
立足当下,我们最需要保证的,其实是不让石油这一珍贵资源在我国消失。由于我们很难插手石油的演变过程,所以目前咱们的主要研究方向放在了如何高效的使用石油资源上。
这也就形成了第二个打破石油枯竭论的因素。曾经我们在开采大庆油田时,没有能力开采地下两米以内的油层。
但在相关技术得到发展与改善之后,我国目前对近地油层内的原油也有开采的可能,所以大庆油田的存储量是要比我们曾经预测的更多的。
可以说,高新技术的发展让我们对石油的存储量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在使用方面也能够更具有效率,更加高效。
简而言之,在两方面的共同影响下,其实目前大部分人对于石油会在未来不久的时日里枯竭的说法,已经开始抱有质疑以及反驳的态度了。
人造石油的未来很光明
就算自然界中的石油原油有枯竭的可能,但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后,我们照葫芦画瓢,也依然搞出来了人造石油的这一个研发方向。
石油之所以可以进行人造,就是因为油母页岩可以被我们所利用。作为富含干酪根的页岩,我们将其开采后,经过加热、蒸馏等复杂程序,也可以将其中复杂的有机物质进行裂解。
最终使之成为我们可以使用的汽油以及柴油,在我国,辽宁抚顺以及广东等地就是我国重要的人造石油生产基地。
据了解,在广东茂名于1961年至1970年之间,新建了四座相关设施之后,就已经形成了每年可生产20万吨页岩油的能力。
甚至上世纪50年代,我国人造石油产量就已经达到了471.8万吨,占到了当时原油产量的接近四成。而在探索页岩油的优势时,我们同时也没有放弃其他的科研项目。
煤制油也是我国的重点开发项目之一,具体来说就是要以煤为原料,来生产出相关的油品。
起初,这一研究不仅成本消耗巨大,就连成效也不见有突破性的发展。在研究费用缺失以及主要技术难以突破的综合影响下,科研一度处于停摆状态,但好在一切在最后都成为了我们厚积薄发的动力。
2009年时,我国排除万难,拥有了首个每年能产生16万吨的煤制油的示范设施。不到十年,我国便又将这一数据翻了一番,相继建成了了每年可生产百万吨以及每年可生产120万吨煤制油的提炼装置。
总的来说,我们在希望一棵参天大树能够重新焕发生机的同时,也同样利用它的种子,浇灌出了一颗正在茁壮成壮的新树苗。虽然这棵树苗还无法支撑起一片天地,但在我们的努力下,一切在未来其实皆有可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