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西方的有识之士这样警告时代:让我们想方设法再减少一位官员吧!让我们的社会再多几位成功的商人吧!让我们鼓励更多的人成为纳税者吧!虽然这句话是过去说的,但是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仍然具有呼唤的意义。放眼望去,杰出的人才、有背景的人才,能够浮现于社会水面的,十之七八仍然是大大小小的官员。政府职能要转变,机关单位要缩编,不但让矛盾更加突出,也让很多人更加迷茫。唯一的例外,是九十年代,就像鲶鱼效应一样,搅动了时代,翻出了片片不同凡响的浪花。
成功的商人成为稀缺资源
现在到处都在打造营商环境,都在招商引资,成功的商人成为政府的“掌中宝”,成为了稀缺资源。为什么成功的商人成为稀缺资源?不外乎两个原因:交税和带动就业。
马克思的《资本论》说:“资本家的财富来自于对工人劳动的剩余价值的剥削。”过去,很多人对这个说法是深信不疑的。可是现在看来,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
财富是工人、企业家、资本共同创造的,在我国企业家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并不是人民群众的对立面。成功的商人是成功的企业家,是非常稀缺的一种社会资源,尤其是现在。
过去,地方政府和商人的关系,一直是从属关系,地方政府对商人的依赖小,商人对政府的依赖大。
现在地方财政,更加依赖于税收,为企业保驾护航就是为了企业做大做强,企业强了政府才能更好地运转。同样的,企业做好了,可以带动更多的就业。
现在就业的压力,也是各级政府需要认真考虑和解决的大问题。越是发展落后的地方,越是陷入一个“怪圈”:越是经济落后,财政困窘,税收就越重,而税收越重,企业负担越重,企业发展后劲就越差,这反过来又加重了财政的困难。
现在还有一个怪圈:经济发展越乏力,企业越是在挣扎在生存的边缘,想创业的商人反而越少了,成功的商人越来越稀缺。
官员的臃肿与人浮于事
虽然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了,但是人口总量仍然很多,只要在社会上生存,就要谋一份工作。
改革开放之初,存在大量的男主外女主内,女性没有工作专职带娃是正常现象。现在不同了,几乎踏上社会,每个人都要找一份工作。
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考公考编,很多人认为“没有编制的工作就是没有工作”。其实说到底,这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现在这个时代的缩影。
虽然有那么多的人考公考编,可是编制的需求量在很多地方都是下降的,尤其是教师编严重缩水。与此同时,官员的臃肿现象越来越突出,加之多年来进人不多、基层人员留不住,基层的人员老化问题更加突出。
臃肿的机构和人员冗余是导致人浮于事的主要原因之一。具体来说,机构臃肿表现为机构设置繁杂、职能交叉重叠,导致行政流程冗长,财政供养人员增多,比如基层派出所辅助人员远远超过在编人员。
而且,在以文件落实文件、以督导代替指导的层层加压下,责任越来越大,地市级以下躺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杰出的人才、有背景的人才,能够浮现于社会水面的,十之七八仍然是大大小小的官员,也说明了人才越来越流向体制内。
与之相反的是,拔出萝卜带出泥的萝卜坑、火箭式提拔,也反映出体制内也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竞争现象。
九十年代发生了什么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全球格局剧变与中国快速发展的关键十年。
从大的方面来说,我国经历了香港澳门回归、三峡工程启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等里程碑事件。从小的方面来说,是个人发展的最好阶段,即使没有学历、技术和资本,一切都可以尝试,也不怕跌倒,因为跌倒了很多人还能再爬起来。
九十年代,很多开公司成了老板,办起来了,垮了,再办,又垮,接着办。比如从贩碟子碗到生产碟子碗,出口东南亚。再比如房地产,贷款、盖楼、预售,再盖再售。
还有温州的针头线脑生产,都能获得丰厚的回报。九十年代,很多人看不起上班的职员,包括政府的职员。
九十年代,特别惨的是教师,很多乡镇的教师找媳妇甚至找了没有职业的农村妇女,因为当时偏远地区教师的收入不比超市的营业员高多少,现在教师的待遇是飞龙在天了。
九十年代,除了做生意勤劳致富的以外,敢拼的“古惑仔”之流也有很多发了财,一些靠山吃山靠矿吃矿的,更是如此。总之,感觉九十年代就是一个有机遇的疯狂年代。
也有不少九十年代打拼的人,因为赚钱容易,由于过于奢侈等原因挥霍一空,却回不到过去了。
从上帝的视角看:九十年代的幸运儿,就是一批敢于越雷池的人,收获也是超额的。
社会的呼唤:减少一位官员,增加几位成功的商人
九十年代早就过去了,感觉我们又遇到了一道坎,就是机关的人浮于事越来越成为沉重的负担。
社会在呼唤:减少一位官员,增加几位成功的商人。
九十年代关键在于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环境,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很多反而能够借助时代而成功。
现在的机遇是走出国门踏上一带一路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