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美国政府高调宣布对中国产品加征高达125%的惩罚性关税。紧接着,一则令人瞠目的金融数据在全球市场激起千层浪:中国当月再度减持82亿美元美国国债,持仓降至7570亿美元,创下2009年以来新低。
在这几乎同一时间,美国一位前标普经济学家却在媒体上放出惊人之语——“美国债务根本不需要还清”。世界的目光忽然聚焦在一个刺耳的问题上:中国手握的美国债,难道真成了“打水漂”?美国,真的打算赖账了吗?
中国的这一举动并非心血来潮。过去十年,中国对美债的持仓从1.3万亿美元一路削减至如今的七千多亿,几乎砍去四成。这不是撤退,而是精心谋划的一场战略布局。
美国的财政状况早已千疮百孔,国债总额飙升至36万亿美元,利息支出一骑绝尘,仅2024财年就高达8820亿美元,2025年预计将突破9520亿。眼看着这座债务火山即将喷发,美国政府却在试探性放话:我们是“永续存在体”,债务不必偿清。
这不是学术争鸣,而是赤裸裸的信号弹。若国际社会反应温吞,美国极可能顺势而为,走上“选择性违约”的不归路。
中国显然早已嗅出这股不祥气息。减持美债,是对美国赖账苗头的果断回应;更是削弱美国融资能力的一记重拳。在美国财政部四处举债、市场避险情绪飙升之际,大规模抛售美债无异于釜底抽薪。
一时间,10年期美债收益率跳涨50个基点,直逼4.49%,创下2003年以来最大周涨幅。华尔街如临大敌,资金连夜出逃,美元信用岌岌可危。加拿大反应更为激烈,干脆一次性甩出578亿美元美债,几乎是“拔腿就跑”。
英国则被迫接盘,增持284亿美元,勉强跃升为美国第二大债主。日本虽小幅增持,但市场早已风声鹤唳。投资人最怕的不是坏消息,而是失控的不确定性。
恰在此时,美国再次挥舞关税大棒,伤敌八百,自损一千。关税政策激怒的不止中国,连欧盟、印度、韩国等传统盟友也怨声载道。
面对这场多国围堵的贸易风暴,中国没有退缩。商务部强硬表态——谁敢拿中国利益做交易筹码,就要承受反制代价。这一警告如同当头棒喝,直击那些试图在中美间“脚踩两条船”的国家。
英国率先“踩雷”。在4月与美国达成的初步关税协议中,居然夹带“第三国贸易审查条款”,意图限制中国产品的转口贸易。中国当即通过外交和商务渠道发出严重警告,要求作出明确解释。英国仓皇回应称“不会损害中英贸易关系”,却早已引发中方警觉。
更复杂的是印度的表现。特朗普公开点名要求莫迪政府全面开放市场,而印度则希望借机加强“印度制造”,企图在协议中悄然插入限制中国的条款。一旦坐实,中国绝不会坐视不理。
就在这场多边拉锯战愈演愈烈之际,中国又亮出一张更具杀伤力的底牌——稀土出口管控。6月起,中国对稀土磁体实施“最严审核”,审批周期拉长、审查标准加密,整个6月仅有一艘货轮获准出口美国。此举让美军工和新能源产业陷入集体恐慌。
F-35战机交付被迫推迟半年,特斯拉电池原料告急,生产线减产成为常态。这一幕,让白宫彻底坐不住了。6月11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急赴伦敦,与中方代表会谈,试图就稀土问题“有限恢复合作”。
但中方提出三条不可逾越的底线:解除对中企的高科技封锁、停止对台军售、取消对中国关键领域产品的高额关税。结果可想而知,会谈无果而终,美方铩羽而归。
特朗普的焦虑几乎写在脸上。早在1月,他便公开表达访华意愿,意图借助中国缓解日益沉重的国内压力。6月5日中美元首通话后,他在社交媒体上宣称“中方已邀请我和第一夫人访华”,还颇有姿态地发出回邀。
可惜,中国早已不再是那个任人摆布的角色。稀土是“工业味精”,也是“战略命脉”。美国若想解决短缺,必须在政治上作出实质让步。中方的三条底线,既是谈判筹码,也是国家利益的底线。任何妥协,都是对自身权益的出卖。
与此同时,中国并未将全部筹码押在对抗之上。在减持美债、收紧稀土的同时,中国央行正加速构建更稳健的金融防线。2024年黄金储备增加182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交易额突破120万亿元,这些实打实的数据背后,是一个国家在重塑自身金融主权的坚实脚步。
美元全球储备占比降至57.8%,创下20多年来最低点。中东一些产油国已开始用人民币结算原油,金砖国家间的本币互换机制也在加速运行。这一切都在悄然蚕食美元的霸权根基。
中国在这场全球博弈中,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对外推进“一带一路”,加强与非洲、拉美和东盟国家的经贸合作;对内推动产业链补短板,强化自主创新。在全球“去美元化”的浪潮中,中国不是搅局者,而是秩序重塑的引领者。
美国的软肋已逐步暴露:高企的债务、摇摇欲坠的信用、分裂的内部博弈——种种迹象表明,这个曾经不可动摇的金融帝国,正面临真正的信任危机。
而中国,正以逐步推进的方式,完成战略腾挪。从美债到稀土,从货币到市场,从防御到主动,中国不再满足于做规则的接受者,而是以实力争取话语权。
6至7月,美国将面临近万亿美元的融资需求,而国内政治内耗、美联储与白宫的意见分歧、市场信心的持续流失,都让这场融资显得异常艰难。
一旦中国与俄罗斯、金砖国家进一步推动以资源为锚的新结算体系,全球“去美元化”的进程将进入新阶段。
这并非简单的金融操作,而是一场关乎全球经济未来的制度重构。回到最初的问题:美国真的打算赖账吗?
从谢尔德的言论,到美国财政部的沉默,再到各国央行的纷纷撤资,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美元的信用正被透支殆尽。
中国,早已不是那个“被动等待”的债主。这一次,中国抽走的,不只是账面上的几百亿美元,更是美国赖以维系全球统治的那张底牌。
特朗普当然坐不住了。但问题是,当牌桌上的筹码已不再掌握在美国手中,坐得住又能如何?真正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信息来源:
[1]应对美国关税战,中国8年前就已开始准备 京报网
[2]超九成受访者忧心忡忡!调查:特朗普政策将削弱美元资产避险地位 财联社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