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2025年的美国经济,正处在一个光怪陆离的时刻。
表面上,AI热潮、科技股暴涨、股市再创新高,似乎宣告着美国仍是全球增长的引擎;但在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另一端,汽车贷款违约攀升、农场倒闭、资金紧缩、消费者支出疲弱等信号,却在不断揭示这场“复苏”的脆弱。
正如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候选人蔡正元所言,美国经济如今“是一个光明的时代,也是一个黑暗的时代”——AI的繁荣,掩盖不了关税政策制造的系统性风险。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担心,在特朗普重返白宫后推行的强硬贸易与关税政策下,美国经济可能步入一种“弱复苏—高不确定—低信任”的长期循环,其后果,或将如王安石变法一般,“出发点良好,却一无所得”。
从“强复苏”到“弱增长”:数字背后的隐忧
表面上,美国经济似乎仍在增长。
根据官方预测,2025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预计可达3.8%。
但细看实际数据,第一季度GDP年化增长率却为-0.2%,这意味着美国经济已出现放缓迹象。
造成增长疲软的关键因素包括进口下降、居民消费支出减少与政府支出收缩。
消费者的谨慎情绪,源于持续的通胀压力与信贷成本攀升。
服务业虽保持一定韧性,但制造业复苏乏力,劳动市场波动加剧。
《华尔街日报》的一项最新调查指出,多数经济学家虽然对美国经济中长期走势略微乐观,但普遍下调了对就业市场的预期,并担心特朗普政府的干预将削弱美联储的独立性,使货币政策难以稳定发挥作用。
金融市场的表现同样复杂。
摩根大通、高盛等大型银行第三季度财报优于预期,但两家地区性银行的财务危机瞬间击溃了市场信心。
这一幕令人想起2023年硅谷银行倒闭时的连锁恐慌。
蔡正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当银行收紧银根,(美国)老百姓借不到钱,经济就更加冻结。”
关税政策的恶性循环:从农场到金融
特朗普政府将关税视为“振兴制造业、保护就业”的核心工具。
然而现实却远比口号复杂。
目前这一政策似乎正在形成恶性循环:关税壁垒导致美国农产品出口受阻,尤其是对中国市场的大豆出口几乎停滞。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买家,2025年迄今尚未采购一船美国大豆,造成美国农产品库存高企、价格下跌,农场利润骤减。
农民破产潮加剧,银行坏账率上升,资金链进一步紧缩。
这一连锁反应与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信贷收缩极为相似——只是这一次,导火索来自贸易政策。
当银行因农贷风险扩大而收紧贷款,企业与消费者的资金来源同时被锁死,经济循环由此冻结。
汽车贷款违约:中产的困局
如果说农业是特朗普关税政策的首批受害者,那么汽车行业正成为第二个警示信号。
根据考克斯汽车(Cox Automotive)与Edmunds.com的联合数据,2019年以来美国新车价格上涨超过25%,平均售价突破5万美元。
2025年第三季度新车平均月供达到767美元,其中五分之一的借款人每月还款额超过1000美元。与此同时,贷款利率已超过9%,创十余年新高。
这种高价格与高利率的“双重打击”,让消费者的偿付能力迅速恶化。
惠誉评级数据显示,2025年次级汽车贷款逾期60天以上的比例已超过6%,创下历史新高。
更令人担忧的是,优质借款人的违约速度甚至已超过次级借款人——这意味着中产阶层的债务风险正快速上升。
为了降低月供,不少购车者将贷款期限延长至七年甚至更久,导致“资产倒挂”(贷款余额高于车辆市值)的现象普遍。
二手车价格下跌,更令贷款公司血本无归。
当前汽车贷款违约率飙升的背后,反映出美国消费层面的真实困境:收入增长停滞、债务负担加重、信贷环境收紧。当信贷风险扩大,银行再次紧缩放贷,经济复苏的链条就被切断。
AI繁荣的“假象”:结构性失衡被掩盖
在华尔街的叙事中,美国经济似乎仍在繁荣,AI板块的飙升成为最大亮点。
英伟达、微软、亚马逊等科技巨头的市值屡创新高,让市场充满“技术红利”的想象。
但正如蔡正元指出,这些成果与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并无关联。
“AI股票上涨,纯粹是像辉达CEO黄仁勋这类杰出工程师的努力成果,与关税或美国政府政策无关。”
AI产业目前仍处于数据中心建设与算力布局阶段,尚未对就业与生产率产生广泛拉动。
科技富豪的财富暴涨,并未带动社会整体消费与中产收入提升,反而加剧了贫富差距。
蔡正元称,“没有AI产业,美国的经济成长率可能只有0.1%,几乎是零成长。”
换句话说,美国当前的“增长”更多来自金融与资产价格,而非实体产业的健康扩张。
这种虚火式的增长模式,与王安石变法时“以青苗、均输之法强行激活财政”的思路异曲同工——短期刺激,长期风险。
市场的信号:黄金与债务的双重警告
经济结构的脆弱正在金融市场中被放大。全球央行持续增持黄金,反映出对美元信用的担忧。
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自2022年以来,全球央行每年净购金量均超过1000吨,是2008年至2022年年均水平的两倍。
同时,美国债务规模已高达36万亿美元,每年利息支出超过1万亿美元。
高债务、高赤字、低增长的组合,使美元信用体系面临坍塌风险,推动黄金避险属性进一步上升。能源与农产品市场也显现出波动特征。
由于联邦政府“停摆”,原油与农作物数据发布中断,市场陷入“数据真空”。
OPEC+增产与俄罗斯出口增加构成供给压力,而全球贸易摩擦升温又压制需求预期。
尤其是中国暂停采购美国大豆,更让美国农业部门雪上加霜。
这种“强刺激—弱复苏”的经济模式,可能让美国长期停留在一种假繁荣的循环中。
专家警告:特朗普或会“像王安石变法”
历史上,王安石变法旨在“富国强兵”,却因制度冲突与社会结构失衡最终失败。
蔡正元认为,特朗普当前的关税与贸易政策,与王安石变法的逻辑极为相似——初衷是振兴经济、重塑制造业,却在实践中制造出更深的结构性扭曲。
“川普看到的是富豪兄弟姊妹赚大钱,却看不到广大中产与农民在债务中苦撑。”蔡正元说。
政策的目标是“让美国再次伟大”,但结果却是财富更集中、产业链更紊乱、信贷更紧缩。
这种“强刺激—弱复苏”的经济模式,可能让美国长期停留在一种假繁荣的循环中。
科技股的上涨掩盖了农业、制造业与消费市场的低迷,金融体系的稳健表现掩盖了中产债务的危机。
改革与风险之间的平衡
特朗普的关税与贸易政策,本意是让美国重新主导全球供应链,但现实表明,政策成本被国内经济内部化:出口下降、消费承压、金融风险累积。
美国正处于一个危险的临界点:如果信贷市场持续收紧、消费信心进一步下滑,弱复苏将演变为“无增长”。
AI繁荣难以长期支撑宏观经济,农业与制造业的萎缩将削弱就业与内需基础。
如同王安石改革的历史教训所揭示的那样,任何试图通过强力政策重塑经济结构的努力,都可能在制度惯性与市场反馈中走向反面。
特朗普的政策,也许并非毫无道理,但若继续忽视经济的基本逻辑——产业协调、信贷循环与社会信任——美国的“伟大复兴”可能只会停留在政治口号中。
(备注:蔡正元,学者、评论家,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候选人、哈佛大学公共政策硕士、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硕士、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士。)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