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的12秒97被破了啊!”——5月3日晚,当美国选手科德尔·丁奇在2025长三角国际田径钻石赛(上海/绍兴柯桥)以12秒87横空出世,刷新了刘翔保持13年之久的赛会纪录时,不少在现场的媒体同行惊呼不断。
然而,不同于十几年前人们对男子110米栏如数家珍,如今很多人只记得刘翔留给中国体坛的辉煌,却似乎对那个曾让中国观众在家门口陷入狂欢的“12秒97”,甚至刘翔曾经创造过的世界纪录“12秒88”都慢慢淡忘了——记者在看台上问了不少观众,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场比赛的结果真正意味着什么。
这不由地让人回想起曾经的“刘翔时代”:20年前的雅典奥运会,他首夺奥运金牌,之后又在钻石联赛(及其前身黄金大奖赛)屡次改写亚洲速度——一代人的激情与记忆,如今似乎已变得模糊。但我们仍然必须承认,正是刘翔,让中国观众真正爱上了男子短跨;正是那个在国际赛场上一次次扬眉吐气的“翔飞人”,让110米栏一度成为国人追逐与热议的焦点。
美国新锐科德尔·丁奇以12秒87的惊人成绩撞线夺冠
图说:2012钻石联赛上海站110米栏刘翔夺冠,并在当时创造12秒97的赛会纪录,当天输给他的外国选手里,就有后来创造12秒80世界纪录的梅里特(左)
赛会纪录被破,让人再次提起刘翔
回望2012年,飞人刘翔在钻石联赛(上海站)淋雨飞奔,以12秒97刷新赛会纪录,将男子110米栏在中国的热潮推向巅峰。那些年里,“刘翔到底能不能继续往前突破?”几乎是各大媒体天天讨论的话题。
十余年后,一名美国“00后”新锐丁奇在柯桥赛场跑出12秒87,将刘翔的赛会纪录抹去。就成绩本身而言,这已逼近12秒80的世界纪录。更让人感到“遥远”的是,很多观众不知道这条赛会纪录意味着什么,也不清楚刘翔当年创造过怎样的竞技高度。
丁奇在赛后庆祝
曾经的“刘翔时代”:全民狂热与细节记忆
时间回到“刘翔时代”,刘翔以一己之力带动大众对跨栏、对田径的热情。那是一段全民狂热的日子,人们记得刘翔的每一场比赛,钻石联赛-上海站门票一售而空,“翔战群雄”的头版标题甚嚣尘上。记者们在赛后深夜等候只为一句采访,赞助商不惜重金抢占头排位置。
伴随着刘翔在国际赛场的一次次亮相,国人开始学着数栏间步伐、欣赏起步节奏,乃至了解各种技术细节。彼时一项统计显示:钻石联赛(及其前身黄金大奖赛)在上海的电视转播收视人数一度跃居全球同类赛事之首,可见刘翔的影响何其深远。
后来,刘翔因伤逐渐淡出、并最终退役,但他奠定的中国短跨基础与影响力无可替代。只是随着时间推移,很多当年热血追逐的年轻人已步入中年,如今在看台上,对110米栏技术和成绩依然了然于心的观众,的确减少了不少。
图说:2006年上海田径黄金大奖赛现场(上海体育场)。 邵剑平 摄
“后刘翔时代”为何难有领军者?
刘翔之后,中国曾一度出现“五虎将”齐达标奥运的景象,但真正能在国际赛场形成统治力的选手依然难寻。刘翔的师弟谢文骏,在多年苦战中也未曾突破13秒10。如今,新生代的徐卓一、刘俊茜等“小将”正崭露头角,但他们尚未达到“能接过刘翔衣钵”的程度。
一方面,刘翔的天赋确实是独一档,中国短跨的起点确实太高。拿所有后辈都以刘翔作为参照,本身是不现实的。
另一方面,110米栏世界水平经历了一个短暂衰退后,如今再次迎来高水平回升。几位天赋出众的年轻人——如霍洛威、丁奇先后逼近世界纪录,门槛越来越高,给中国选手带来了更严峻的竞争环境。
再有,“后刘翔时代”外界对男子110米栏的关注度迅速下滑,昔日几万人冒雨观战、全场齐呼“刘翔加油”的盛况难再复现。或许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赞助商和资源的减少,年轻运动员在赛事选择、海外参赛机会、专业训练保障等方面无法像刘翔当年般“集中所有优势”。
如何让后辈们重回巅峰?我们仍有希望
不过,新一代中国跨栏选手相较刘翔时代,也拥有更多“优势”。首先,外部压力减轻,舆论环境更包容客观,让年轻运动员能更专注于训练与比赛,而不是被过度消费或拔苗助长;其次,训练硬件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他们的潜力更有机会得到系统性开发;再者,长三角国际田径钻石赛等顶级平台走进更多城市,让年轻选手获得更多和世界顶尖同台竞技的机会,从而积累大赛能力。
都师从孙海平的选手徐卓一和刘俊茜在多场比赛里创造个人最佳,一次次逼近13秒20,并表示“要去冲击新高度”。正如他们自己所说:“要用时间把有的短板补起来、把速度叠加起来,厚积薄发。”过去这条路刘翔是“一骑绝尘”,如今他们更像是“群体跟进”,在竞争与合作中共同成长——从长远看,这也许是比“孤胆英雄”更可持续的模式。
淡忘的不该只是细节,更不能丢掉热爱
当晚男子110米栏颁奖仪式后,丁奇感慨:“我从没专门盯着任何一项纪录,但今天听说打破刘翔留下的纪录,很有意义。”的确,对他这样出生于“00后”的选手来说,刘翔只是个传奇符号。然而他的一次“横空出世”,却把我们的记忆又拉回到那个全民爱上跨栏的年代。
刘翔那些年留下的不只是好成绩,更是一份“敢于证明黄种人速度”的热血信念。这份信念不该被“淡忘”,也绝不会被“终结”。正如当年刘翔无数次说的那样,“要尊重赛场,一步一步来。”
年轻后辈们也在努力,无论起点如何,他们向世界顶尖看齐,需要公众更多关注与耐心,需要一次次接触高水平竞技来提高大赛能力。若能如此,110米栏仍有望再度闪耀在世界大赛的决赛起跑线上。
原标题:《当刘翔的“纪录”被改写:谁来让中国跨栏再度闪耀?》
栏目主编:陈华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姚勤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