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中俄大后方生变?俄罗斯发狠,中国已经做好打算,蒙古被踢出局?
9183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真正起变化的,是满洲里这个老口岸。直连方案被摆上桌。路线更短。第三方都绕开。蒙古这时才着急。
2019年12月,中俄东线先通了气。按计划,到2025年爬到每年38亿立方米级别。这条线跑得还稳,给后续谈判打了样。
所谓“西伯利亚力量2号”,设计年输气50亿立方米,总长2600多公里。走蒙古的话,蒙古境内接近1000公里。过境费、用气优惠,账本都很好看。
蒙古的姿态却反复。它长期搞“第三邻国”政策,去和美国、韩国走近。稀土项目、直飞航线,一个接一个。到2024年,政府行动计划里甚至不提管道,等于按下暂停键。
中国的回应很谨慎。中亚A/B/C线长期高负荷。要再接大流量,就得新建或扩容,压气站、电力、地面设施一整套。投入不小,周期长。
今年4月的能源论坛上,中方代表直接点出超载风险,不急着走哈线。同时抛出直连方案:从后贝加尔斯克到满洲里。边境口岸成熟,路径更短,减掉第三方不确定。
谈判回到老问题:价格。中方的目标很明确,要接近俄国内价水平。俄方会觉得低,但手里选择有限。东线的计价是跟油价挂钩的,这也给了参照系。
设备来源是另一个现实。制裁下,俄方压缩机、涡轮机替代在推进,但供货周期、备件保障,还是风险点。中方看重的就是工期可控和维护体系。
地缘角度不复杂。蒙古想多条腿走路,但两边都看在眼里。过境项目吃的是信任红利。前几年没把管道写进规划,今年又急转,信用打折。
哈萨克斯坦也不轻松。它要顾欧洲、俄罗斯、中国几个方向的平衡。国内用气也在涨。让路给外输,得先把本国需求兜住,这就要钱,要时间。
市场层面,中国不会把命门交给一个上游。LNG是弹性,遇到高峰就多买船;中亚管道提供基荷;国内非常规气也在增产。新俄线只是补充,不是唯一救命线。
要是直连定了,节点大概率就是后贝加尔斯克—满洲里。边检、海关、铁路都在旁边。施工组织简单些。省掉跨境协调,减少政治噪音。
蒙古的损失是实打实的。过境费没了。低价气也没了。它的煤炭外销又吃价格波动,财政一松一紧,社会争论会更吵。之后想补位,成本更高。
对俄罗斯,利与弊都摆在面前。好处是现金流回归,给预算托底。坏处是议价权弱化,买方集中,价格锁定时间长。要多元化出口,但短期很难。
对中国,好处清楚。陆路长约束,海运短风险,价格可谈。风险也有,上游集中在西西伯利亚一个盆地,气田检修、供电故障,都可能传导到管道负荷。配套就得上储气库、峰谷电价、调峰机组。
还有内地配网的问题。东北、华北吸纳能力近年提升,但城燃、市政管网的末端改造,还要继续花钱。否则外面来得多,进城还是堵。
从更长周期看,氢能、可再生、储能都在推进。天然气的角色转向调峰和化工原料。新管道要能适应负荷波动,这会影响压气站的设计和计费条款。
我更倾向三种走向的排序。B:后贝加尔斯克—满洲里直连,概率最高。理由是路径短、政治简单、工期可估。C:哈路线次之,要改造中亚系统,难点多但可谈。A:经蒙古,概率最低,信任缺口太大。
现在的节奏就是这样:俄方催进度,中方盯价格和路径,蒙古想回桌但筹码不足。项目会走,但不会快。时间站在买方这边,这点没悬念。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