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美国企业的名字就像空气一样平常,7.3万家美国公司带着1.2万亿美元的资本,早已织成一张渗透到生活细节的网。
而在大洋彼岸,想找出一家中国公司的身影,却需要多花几分力气。
那些能叫出名字的中国企业,在北美市场的布局,总和“谨慎”“试探”这样的词绑在一起,远没有形成对等的存在感。
双方之间为何会形成这么大的差距?中国在美投资究竟有多少?今天咱们就来讲讲这件事。
美国在华投资
1979年的武汉,长江边的一间办公室里,几张图纸摊在桌上。
康宁公司的工程师用生硬的中文比划着,和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的人正在商量,玻璃基板技术该怎么落地。
一年后,长江激光电子有限公司成立,中方占六成股份,美方占四成——这是中美企业第一次正式牵手。
那时的中国市场,像块刚翻耕的土地,谁都想播下种子。
1982年,施贵宝带着制药设备回到中国,和上药集团合伙办厂,生产线一开动,第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的药品,就从流水线滑了下来,成了中国医药合资的头一份。
转过年来,北京汽车制造厂的车间里,多了群蓝眼睛的工程师。
美国汽车公司的技术人员和中国工人一起拧螺丝,造出了北京吉普。
这辆车跑在长安街上时,没人想到,后来上汽通用、长安福特会跟着扎根,美国人按股份分走利润,中国则悄悄学会了造车的门道。
肯德基1987年在北京开第一家店时,排队的人能从前门绕到胡同口。
有人扒着玻璃看炸鸡怎么炸,却不知道这家美国快餐的股东里,有中国银行、中投公司这些中国“大佬”。
后来麦当劳也来了,如今中国业务已被中资控股,美国总部只留了两成股份。
可口可乐更懂“入乡随俗”,2000年和中粮搭伙,起名“中粮可口可乐”,中粮占了65%的股份,把配方调得更合中国人的口味。
星巴克刚进中国时,不少人觉得“喝杯咖啡花几十块不值”。
可十年过去,它在华门店从几十家涨到6800多家,上海成了全球首个门店破千的城市,2023年更是狂赚了31亿美元。
特斯拉2019年在上海建厂时,质疑声不少:“美国车企能在中国玩得转?”
结果工厂投产后,股价一路飙到万亿美元,马斯克成了全球首富。
中国市场给了它五分之一的营收,更激活了整个电动车行业——比亚迪、蔚来们被逼着加速研发,反倒跑出了自己的速度。
苹果的“中国生意经”更绝,郑州工厂里,每天有成千上万部iPhone下线,富士康、立讯精密这些中国企业跟着成长,组成了全球最完善的手机供应链。
中国市场贡献了它五分之一的收入,赚走利润的同时,也把就业机会留在了中国。
半导体领域的依赖更明显,英伟达的芯片,五分之一销往中国;英特尔在华收入超四分之一;高通2023年的营收里,六成来自中国。
小米、OPPO的手机拆开,核心芯片上印着的美国品牌logo,成了绕不开的存在。
算下来,美国企业在华的7.3万家公司,像毛细血管般渗透到各行各业,1.2万亿美元的投资,早已不是数字,而是实实在在的产业链。
中国在美投资
中国企业闯美国,起步要晚得多。
2000年后才真正加速,2009年美国金融危机成了转折点,中国企业带着钱去“抄底”,把一个个美国老牌企业收归旗下。
2013年,双汇掏出47亿美元,买下美国最大猪肉商史密斯菲尔德。
消息传到密苏里州的小镇,当地人看着中国人接手百年老厂,心里打鼓:“猪肉还能像以前一样香吗?”
后来发现,流水线没停,工资没降,慢慢也就接受了。
福耀玻璃的故事更动人,2014年,曹德旺带着10亿美元,在俄亥俄州一个6300人的小城建厂。厂房占地10多万平方米,一下子给当地人添了2000个岗位。
有个叫汤姆的工人说:“原来工厂倒闭后,我打零工糊口,福耀来了,我才重新有了稳定收入。”
国轩高科的野心更大,旗下美国子公司要在密歇根州砸23.6亿美元,建个电池材料厂,2030年完工后,每年能产15万吨正极材料和5万吨负极材料。
只是审批手续磨了又磨,至今还在等着开工。
中国企业在美国的日子,从来不是顺风顺水。
截至2023年,在美设立的中国企业只有5700家左右,投资刚过1500亿美元。
这个数字,还不到美国在华投资的零头。
320多家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雇了20多万美国人,间接撑起100多万个岗位,却总被戴上“安全威胁”的帽子。
特朗普时期,美国对中国汽车加征100%关税,中国对特斯拉却能酌情减税。
这种不对等,让不少中国车企犯难:同样是卖车,怎么待遇差这么多?
华为想进美国市场,被拦在门外;TikTok好几次差点被要求卖掉美国业务,理由永远是“国家安全”。
中资想收购个小芯片公司,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总能找出“威胁”的证据。
生意场上的事,硬生生被扯进政治漩涡。
剪不断,理还乱
为什么美国企业在中国能顺风顺水?
答案藏在细节里:中国有14亿人的大市场,买手机、买车、买咖啡的需求源源不断。
产业链全得惊人,造汽车缺个螺丝,方圆百里准能找到供应商。
地方政府还常给优惠,税收减免、土地便宜,来了就能开工。
美国市场却像块“硬骨头”,本土企业早就把好位置占了,新来的想挤进去,得付更高的成本。
欧美国家抱成团,市场被自己人瓜分,中国企业想插一脚,就得过五关斩六将。政治因素更是悬在头顶的剑,说不定哪天就落下来。
可生意场上的事,从来不是非黑即白。
波音飞机在天上飞,35家中国供应商给它造零件,尾翼、驾驶舱组件不少是“中国制造”。
成都有个工厂,专门修波音的关键部件,少了它,不少航班得停飞。
高通也离不开中国,每年赚的钱里,六成来自中国手机厂商,华为、小米、OPPO都是大客户。
就算总有人喊“脱钩”,高通也不敢真断了联系,断了,自己的财报就得难看。
中国企业也在想新招,美国不好进,就先去欧洲、东南亚建厂。
宁德时代在德国设厂,比亚迪去匈牙利开工,产品照样能卖到欧美。
有人说这是“绕道走”,其实是换条路继续往前冲。
现在的美国企业,还在往中国市场砸钱。
2025年3月,苹果的库克跑到杭州,给浙江大学捐了3000万支持编程教育。明眼人都知道,他是想靠近杭州的AI人才库——那里有火爆全球的DeepSeek。
山西也迎来了59家美资企业,有老板说:“这里煤、电、农业都有潜力,要在这儿多做点事。”
福耀的美国工厂扩了产,现在有3000个工人,能满足北美30%的汽车玻璃需求。
联想收购的IBM个人电脑业务,至今在全球卖得不错,不少美国人用的第一台电脑,就是这个“中国牌”。
有个细节很有意思:美国企业在华平均运营时间37年,奥的斯、通用电气、杜邦、礼来这四家,甚至在华超过100年。
沃尔玛、麦德龙这些美国超市,在中国学会了“会员制”。
山姆店靠会员费就能赚不少,还刺激着盒马、胖东来这些中国超市成长。
你追我赶中,消费者得了实惠,市场也更有活力。
谁也离不开谁
有人说,中美经济像一场拉锯战,你来我往,却谁也离不开谁。
美国企业靠中国市场活下来、变强大,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学本事、练筋骨。
7.3万家对5700家,1.2万亿美元对1500亿美元,数字背后不是输赢,而是谁也离不开谁的现实。
美国企业在华的利润,每年超过1000亿美元。这笔钱,支撑着不少美国公司的全球扩张,也让它们在本土遇到困难时,有了“退路”。
特斯拉、苹果这些企业,都是靠中国市场实现“逆风翻盘”的典型。
中国企业在美赚的钱,虽然没那么多,却在积累经验。
从最初的“买买买”,到现在的“建工厂、创品牌”,打法越来越成熟。
TikTok在美国成了下载量第一的App,证明中国企业不光能造硬件,还能靠内容、算法在对手地盘上扎根。
中国企业在美国遇到的困难,短期内可能难解决。
但就像福耀玻璃的曹德旺说的:“做企业,就是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只要有市场,有需求,总有办法找到出路。
美国企业在中国的好日子,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们适应中国市场,尊重中国规则,才慢慢站稳脚跟。这种“入乡随俗”的智慧,值得所有跨国企业学习。
说到底,中美之间的商业故事,没有标准答案。
7.3万家美国企业和5700家中国企业,在彼此的土地上耕耘,有摩擦,有合作,更有成长。
这笔生意,做得越久,越明白一个道理:合则两利,分则俱伤。
未来的几十年,还会有新的企业走出国门,新的品牌走进来。而中美这两个大国,注定要在这场商业大戏里,继续演下去。#夏日旅行攻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