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鲥鱼是“长江三鲜”之首,肉嫩味鲜,连苏东坡都夸它入口即化。可从1996年起,这美味就再也没露过面。专家搜遍了长江,愣是没找到踪影,最后只能叹口气说:它已经“功能性消失”了。

长江鲥鱼是中华美食文化里的一张金字招牌。早在汉代,老百姓就知道这鱼好吃。到了宋代,它的名气更是大到不行,文人墨客都爱拿它写诗。苏东坡管它叫“惜鳞鱼”,说它鳞片漂亮,味道鲜美,没一点腥气。

1996年至今无捕获,曾是“长江三鲜”之首, 专家:已功能性消失

明清时候,鲥鱼直接成了皇家的贡品,每年端午前后,渔民们忙得不亦乐乎,就等着把它捞上来。那会儿,长江里鲥鱼多得不得了。20世纪60年代,每年能捞个300到500吨,1974年更是猛到1577吨,简直是丰收的代名词。

可这盛况没持续多久。到了80年代,渔民们发现不对劲了,网里的鲥鱼越来越少,个头也越来越小。江西赣江有个巴邱镇,以前被叫作“鲥鱼第一村”,1980年捕捞量掉到136吨,1987年连10吨都不到。江苏江阴那边,渔民看着空空的渔网,心里满是纳闷,这鱼咋就没了呢?

背后原因里过度捕捞绝对跑不了。鲥鱼太好吃了,市场需求大得不得了,渔民们逮着成鱼捞,连小鱼苗都不放过,鱼群压根没机会繁殖。再一个大麻烦是水利工程。1981年葛洲坝建起来,直接把鲥鱼往上游产卵的路给堵死了。

1996年至今无捕获,曾是“长江三鲜”之首, 专家:已功能性消失

赣江峡江那儿还有个水电站,把产卵地隔得老远,鱼儿拼了命也游不过去,繁殖基本没戏。还有就是污染,70到80年代,江苏、安徽、上海这些地方每天往长江倒800万吨废水,153个污染源把江水搞得乌七八糟,小鱼苗活不下来,能不减吗?

国家也不是没管。1987年3月把鲥鱼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可惜,晚了点。1993年,江阴有个水产商郑金良在市场上瞧见两条鲥鱼,蓝绿色的鳞片闪着光,每条2斤左右,最后以每斤6500块的天价卖出去。那是当地最后一次有记录的交易。

1996年以后,鲥鱼就彻底没了影儿。水产研究院跟长江水产研究所组织了好几次大搜寻,从宜昌到上海都跑遍了,一条也没找到。江阴外滩码头立了个鲥鱼雕塑,旁边写着“1996年至今,无捕获”。

1996年至今无捕获,曾是“长江三鲜”之首, 专家:已功能性消失

“功能性消失”这词听着挺学术,其实就是说这鱼的数量少到没法在生态里干活,也没法自己繁殖下去了。哪怕还有几条活着,也翻不出啥浪花。判断功能性灭绝有几个硬指标:一是好多年没人见过它,二是它在生态系统里啥作用也发挥不了,三是繁殖能力没了。

中国科学院的曹文宣院士说过:“功能性灭绝不等于完全死绝,但自然条件下,它已经没戏了。”2006年,60多位中外专家组了个考察队,在长江上用上声呐、渔网,啥高科技都试了,还是没见着鲥鱼。

90年代末到2002年,长江水产研究所试着人工繁殖,给4到6岁的雌鱼打激素,成熟率挺高,有83.3%、87.5%,甚至100%。可问题来了,放出去的鱼苗活不下来。放池塘里养死的死,放赣江里跑的跑,最后连“鲥鱼妈妈”都找不下了,这活儿只能停。

1996年至今无捕获,曾是“长江三鲜”之首, 专家:已功能性消失

鲥鱼没了,不光是少了个下饭菜,更是生态崩盘的信号。人类瞎折腾自然,代价不小。2021年1月1日,国家启动了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干流、支流、大湖全覆盖,11.1万艘渔船、23.1万渔民上了岸,彻底不让捞了。

三年多下来,效果真不赖。四川宜宾三江口那儿,红嘴鸥跟鱼群一块儿玩,岩原鲤、胭脂鱼这些稀罕货又冒出来了。江豚数量也从2018年的1012头涨到1200头左右,刀鱼的地盘还大了点。禁渔这招,算是给长江里的生物喘口气。

可鲥鱼恢复起来太难了。它那功能性灭绝的标签不是白贴的。要让鲥鱼回来,得下大功夫。先得修洄游通道,弄鱼道或者调水流,把路打通。再得治污染,工业废水、农业跑流的那堆脏东西得管住,水干净了鱼才能活。还有人工繁殖,2022年有研究说,鲥鱼在池塘里养得还行,一公顷能产1170公斤,活下来的有91.8%,这算是个盼头。

1996年至今无捕获,曾是“长江三鲜”之首, 专家:已功能性消失

鲥鱼的事儿不是特例。白鲟2003年后就没影了,白鱀豚也功能性灭绝,刀鱼、江豚也悬得很。生态保护不是小打小闹,得全社会一块儿干。政府得管,企业得配合,老百姓也得出力,靠科学、执法、宣传一块儿使劲,才能保住长江的命脉。

未来十年,禁渔计划接着推,其他鱼兴许能缓过来,鲥鱼虽然难,也不是没一点希望。只要咱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修好,长江早晚能再热闹起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