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17岁闯香港,49岁街头送命:利希慎和他留下的一地家产
谁也想不到,一个在夏威夷出生的中国人,靠着鸦片和地产在香港打出一片天,最后却倒在中环的台阶上,连枪手的影子都没抓到。
更没人料到,他死后四房太太没闹翻,十五个子女没散伙,还把家底守住了。
这事搁现在,都算个传奇。
利希慎这个人,命运一开始就不寻常。
他是利良奕的儿子,祖上广东新会的,家道中落那会儿,利良奕跑去美国淘金。
那阵子正是美国搞“淘金热”,华工成群往那边去,不是为了发财,是为了活命。
利良奕命硬,没死在矿坑里,反倒攒下一笔钱,还在夏威夷成了家,有了儿子,就是利希慎。
利希慎小时候在美国上的学,接受的是那套西式教育。
但他爹心里清楚,漂洋过海,不是为了在国外扎根,是想着有朝一日回家乡能扬眉吐气。
所以利家人后来没回广东,选了离得不远的香港。
那时候的香港,刚开埠几十年,从渔村一跃变成国际港口,热闹、混乱、机会多,也危险。
利良奕在香港开商号,做丝绸生意起家,后来转投鸦片,赚的是真快。
那年代的鸦片不是毒品,是生意,是英殖民政府眼皮底下默认的暴利买卖。
利希慎跟着父亲,也入了这一行。
他不是那种光靠祖荫的少爷,他有本事,脑子转得快,人也敢做,短时间内就成了香港鸦片圈子里的大人物。
他不光做鸦片,眼光还盯上了地产。
那时候铜锣湾那片地还没现在这么贵,1920年代,他一出手就是几十英亩,利园山整片都被他吃下来。
那手笔,在当时的香港,就像现在一个人买下了半个中环。
可钱越多,事越多。
利希慎的生意做得大,利益纠葛也大。
他在香港和澳门都打过官司,都是因为鸦片生意。
股东翻脸,政府插手,两边都闹得沸沸扬扬。
他都赢了案子,但架不住口袋空了的对手心里不服。
有人说他后来收到恐吓信,说话不重,但句句带火气。
他也不是没防,有枪,有保镖,走夜路也绕开偏巷,可还是没躲过去。
那天是个平常的中午,他去裕记俱乐部吃饭,刚上几阶台阶,枪声响了三下。
第一枪打在肩上,第二枪穿胸而过,第三枪擦身飞过去。
他摔下楼梯,人当场没了。
这一幕就在熙熙攘攘的中环,目击者不少,警方出动很快,但枪手像蒸发了一样,连个影子都没留下。
那地方正好是“醉乐”俱乐部和“二奶巷”的交叉口,说巧也巧,坊间一口一个“二奶巷命案”。
但真相没人说得清。
有人说是钱的事,有人说是感情的事,还有人说是生意上动了谁的奶酪。
案子最后不了了之,凶手没抓着,动机也没个准头。
利希慎死的时候,家里情况挺复杂。
他有四位夫人,十五个孩子,最大那个已经结婚了,最小的还在娘肚子里。
他留了不少产业,尤其是铜锣湾那片地。
但也有贷款没还清,真要出点乱子,银行上门追债,家就散了。
可奇怪的是,利家没乱。
长子利铭泽从英国留学回来,处理事务果断;三子利孝和温文尔雅,不争不抢,后来当了文化酒店的董事长;四子利荣森学识渊博,是个文化人。
几个主要子女没为了争家产闹翻,反倒一块儿把家业稳住了。
这跟利希慎生前的安排有关系,他不是光赚钱,还重视教育,孩子们没让他白花心思。
他死后没几个月,香港那边的地价开始往上涨,铜锣湾那片地成了香饽饽。
要是他能多活几年,或许能看到家族真正腾飞的样子。
但他没等到那天,命断在街头,带着未解的仇,留下满地产业和一堆问题。
利氏家族后来没走鸦片老路,而是把地产做大,子孙后代里出了不少实业家。
几十年后,他们的名字还挂在胡润榜上,利园山也成了香港地标之一。
但关于利希慎那三枪,谁开的,为什么开,至今没人说得明白。
参考资料:
香港历史博物馆馆藏资料:《香港社会与鸦片贸易档案》
《南华早报》1928年5月初相关报道
胡润研究院发布《2024年胡润百富榜》
中央档案馆:《清末至民国时期港澳经济活动档案》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