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那个曾经在甲午海战中把北洋水师打得全军覆没的日本,如今却在为中国导弹射程覆盖全境而夜不能寐。
当戴旭大校说出"未来一战永绝后患"这句话时,网上有人叫好,有人质疑。
戴旭专家为什么要这么说?咱们得先得看看中日历史上打过哪些架。
作者-水
千年交锋从未完胜
翻翻中日交手的老账本,真是让人五味杂陈。从公元663年算起,这1362年里,咱们跟日本掐了好几回,可还真没哪次是单枪匹马把人家彻底收拾了。
最早那次白江口之战,唐朝虽然赢了,可得靠着新罗帮忙,而且打的还是朝鲜半岛,没摸到日本本土。日本人灰溜溜撤退后,反倒觉得学到了本事,开始派遣唐使疯狂学习。
到了元朝,忽必烈雄心勃勃想吞日本,结果两次东征都让台风给掀了。船毁人亡不说,还让日本人觉得自己有"神风护体",信心爆棚得不行。
明朝那会儿,丰臣秀吉打朝鲜,咱们派兵援助,最后是把日本人赶跑了。可说到底,还是在别人家地盘上打的保卫战,日本本土毫发未伤,野心一点没收敛。
最痛的还得数近代。甲午一战,清朝被日本揍得鼻青脸肿,割地赔款,颜面尽失。抗日战争虽然最终胜利,可那是跟着美国原子弹和苏联钢铁洪流后面捡的便宜,不是咱们单干赢的。

这一笔笔账算下来,戴旭那句"从未单独彻底战胜",还真不是危言耸听。每次要么靠盟友,要么没打到日本家门口,要么压根就输了。这种"未完待续"的历史,就是今天话题的核心。
为什么总是差一口气
说白了,这事儿有个规律。日本每次输了仗都没伤到根,反倒觉得自己挺能扛,下次还有机会翻盘。这种不服输的心理,让军国主义的根子始终没断干净过。
地理因素也是个大问题。日本是岛国,有天然屏障,咱们是大陆国家,总得分心应付其他方向的威胁。每次跟日本较量,都不是在最佳状态下进行的。
更要命的是甲午战争时,清朝正值内忧外患,朝廷腐败,军费都拿去修颐和园了。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刚经历了军阀混战,国力虚弱,哪有余力跟日本单挑?
还有元朝那两次台风,让日本人坚信自己有"神风护体",认为老天爷都站他们那边。这种迷信心理一直延续到二战,让他们敢跟全世界叫板。
戴旭分析得透彻,他说这种半拉子胜利最要命,既没彻底震慑住对手,又给对方留下了翻盘的幻想。日本人每次败仗后都在琢磨"下次怎么赢回来",而不是反思"为什么要打仗"。
国际环境也是关键因素。近代以来,日本总能找到强大靠山。先是跟英国结盟,后来投靠美国,总有人在背后撑腰。咱们虽然也有朋友,但关键时刻往往得独自面对挑战。
别人是这么干的
看看别的国家,人家是这么干的。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可不客气,直接占领了七年,从政治制度到文化思想全面改造,硬生生把一个军国主义国家改造成了"和平国家"。
德国两次世界大战都败得彻彻底底,首都被占领,国家被分割,领导人受审判。
结果呢?德国人彻底反思了战争罪行,真心拥抱和平,成了欧洲一体化的推动者。
反观日本,战败后虽然也被改造,但美国出于冷战需要,很快就把日本当盟友扶持起来。结果日本对战争罪行的反思就不够彻底,军国主义思想暗流涌动。
英阿马岛战争也值得琢磨,英国距离马岛8000多公里,照理说后勤补给是大问题。可人家就是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一举拿下,让阿根廷彻底死心。
这些案例说明什么?彻底的胜利才能带来持久的和平。半吊子的胜利只会为未来的冲突埋下隐患,让对手总想着"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戴旭研究这些案例后得出结论:中国历史上对日本的"宽大处理",恰恰是今天麻烦的根源。没有让日本人从心理上彻底服气,就别指望他们真心悔改。
现在日本政客还敢参拜靖国神社,教科书还在美化侵略历史,这些都证明了戴旭判断的准确性。不彻底解决问题,历史就会一再重演。
这一战真的要打吗
话说到这儿,该算总账了。现在的中国,确实有了跟日本"单挑"的底气。200万现役军人对25万自卫队,东风导弹覆盖全日本,这实力对比已经不在一个量级上。
更关键的是,中国有了完整的核威慑能力。陆基、海基、空基三位一体,让任何敌人都不敢轻举妄动。日本呢?完全依赖美国的核保护伞,自己连颗核弹都没有。
而且,中国GDP是日本的近3倍,工业产值更是碾压级别的优势。日本90%的能源依赖进口,一旦海上通道被切断,整个国家就得瘫痪。
但戴旭说的"一战永绝后患",真的意味着要兵戎相见吗?从他的其他言论看,更像是一种战略威慑。有能力打,不一定要打;能够震慑,就已经达到目的了。
关键在于让日本人彻底明白,军国主义那套已经过时了。现在的中国不是甲午时期的清朝,也不是抗战时期的民国,而是完全有能力独自应对任何挑战的现代强国。
当然,和平发展依然是最好的选择。中日经济联系密切,年贸易额超过3000亿美元,打起来对谁都没好处。但和平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而不是一方的退让妥协。
戴旭的话更像是给日本的一个明确信号:这次不一样了。中国有实力、有决心,也有智慧。选择合作还是对抗,主动权在日本手里。但千万别误判形势,以为中国还是那个任人欺负的弱国。
结语
历史的欠账终究要还,但还账的方式,体现的是一个大国的智慧与胸怀。
中日关系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往左是刀兵相见,往右是握手言和。
你觉得,这笔千年旧账该怎么算?是武力震慑,还是智慧化解?
信息来源:
1.西陆网关于“戴旭:世界上没有国家,敢在军事上和中国较量”的报道
2.环球网关于“戴旭:中国人已无可逃避 须阻止日再次侵华”的报道
3.戴旭:今天的中国人不能遗失信仰 中国军网 2014年12月19日
4.戴旭:日本战略进攻从钓鱼岛到缅甸昭然若揭 环球时报 2013-01/16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