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3月15日电 题: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直播带货交易监管的智慧水平

  作者 周清杰 北京工商大学新商业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清杰

  3月14日,中新经纬研究院、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消费者网、北京工商大学新商业经济研究院联合发布《直播带货消费维权舆情年度报告(2023)》(简称《报告》),对直播带货行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

  《报告》以9个电商平台、17位带货主播作为研究分析对象,采集了2023年1-12月全年的直播带货消费舆情信息。《报告》发现,直播带货主要存在虚假宣传、产品质量差、价格误导、诱导场外交易、销售违禁品以及发货慢、退货退款难等问题。其中,夸大商品功效的虚假宣传问题,以及涉及假冒伪劣、以次充好、“三无”产品等的质量问题最为突出,分别占比38.97%和34.59%。在此仅就这两个问题进行集中分析。

  直播带货是互联网时代数字经济与传统商业的融合,大幅度提升了商品销售的效率,改进了消费者福利。然而,从《报告》反映出来的情况看,消费者在直播带货中得到的体验仍有不少缺憾。在直播带货中,主播直观展示商品,讲解商品的特点、功效,与直播间的潜在客户实时互动,主要解决的是潜在买家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和询价问题。如果主播根本未曾实际使用过推广的商品,或者使用过但肆意夸大商品功效,就会误导潜在买家,导致其进行错误决策。纵观直播带货在这几年的发展,虚假宣传是一个高发问题,也是影响直播带货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

  无论线下的传统零售市场,还是线上的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销售的产品质量都需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假冒伪劣、以次充好、“三无”产品是市场良性发展的“大敌”,如果不能将这些问题产品阻挡在市场之外,必然会对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对比2022年舆情数据发现,直播带货中的产品质量问题占比虽然已经由2022年的45.75%下降至34.59%,但仍然处于高位,令人担忧。

  消费者维权舆情所揭示出来的虚假宣传和产品质量问题,值得市场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蓬勃发展的互联网经济中,对于资源有限、任务庞杂的一线监管部门来说,强化网络交易监管,提高监管效能并非易事。但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当前,借助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提升网络交易监管的智慧水平,就可以更好实现以网管网,使直播带货这种新业态得到更好发展。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应积极利用消费者投诉、打假人举报等有效手段,提升监管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还要特别强调的是,网络交易市场的商品经营主体需要强化法律责任和诚信意识,主动履行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作为直播平台或者网红主播,必须清醒意识到《报告》中所涉及问题的严峻性,做好平台自身的风险治理体系,严控产品质量关,助推中国居民实现消费升级,为国内大市场的提质扩容作出自己的贡献。(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张芷菡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