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开峻
近来,总有人高喊“中国体量够大,关起门来搞内循环也能富足”,甚至将房地产、大基建和国内消费包装成“替代外贸”的救命稻草。这种论调要么是天真无知,要么是刻意忽视历史与现实——中国经济的腾飞,从来不是靠闭门造车,而是靠拥抱世界。今天全球贸易战硝烟再起,关税政策冲击产业链,若真有人以为能靠内循环独善其身,不妨看看那些被保护主义反噬的国家,结局有多惨烈。

历史教训,闭关锁国从未带来繁荣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中国物资匮乏,粮票用到1993年,北京街头跑的还是面包车。真正的经济腾飞始于2001年加入WTO,外贸带来的技术、资本和全球市场,让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数据显示,中国GDP从2001年的1.34万亿美元飙升至2024年的18万亿美元,外贸依存度长期超过30%。若没有外贸创造的数亿就业岗位,没有出口积累的外汇储备,何来房地产、基建和消费的繁荣?
如今有人想重走闭门造车的老路,却忘了“内循环”的本质是分配存量财富,而非创造增量。房地产本质是金融杠杆游戏,建再多的房子也只能在内部空转。2024年中国商品房库存已达历史峰值,三四线城市空置率超30%,而外贸直接支撑了建筑、家电、物流等上下游产业链的生存。要是外贸彻底断了,房地产泡沫早晚得破。现在各国互相加关税,全球产业链谁也跑不了,一个受损大家都跟着倒霉。
就说 2025 年美国搞的那个 “你加我税我也加你税” 政策,把全球都坑惨了。日本汽车被美国额外多收 25% 的税,对美国出口直接少了 120 亿美元,丰田、本田没办法,只能把生产线搬到美国去,结果成本暴涨,全球汽车都跟着涨价。美国自己也没捞着好,进口科研设备关税涨了 20% 到 30%,实验室成本蹭蹭往上窜,有人说这都快把现代科学的核心根基给毁了。中国也不含糊,反制措施对着美国的液化天然气和大排量汽车就去了,直接砸了美国能源和制造业的饭碗。

这场关税混战里,谁都没占到便宜。现在全球金融市场全乱套了:日本股市一天暴跌近 4%,韩元汇率跌到 2009 年以来最低,美国国债收益率涨到 5%,就连平时大家觉得最保险的投资产品都没人要,全在往外抛售。
若真搞内循环,中国如何抵挡这种级别的外部冲击?大连重工等企业之所以能淡定宣称“关税影响极小”,恰恰因为其市场早已多元化布局东南亚、日韩,而非依赖单一国内市场。这一点,许多国人并不知道。
内循环的致命短板是什么?没有外贸,何来消费?
有人鼓吹“靠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却忽视了一个基本逻辑:消费能力取决于收入,而收入增长依赖外贸创造的财富。中国电商、物流、外卖等新经济繁荣的背后,是数千万制造业岗位支撑的购买力。若外贸萎缩,工厂倒闭、白领失业,谁还有钱网购、点外卖?
更残酷的是,内循环无法解决技术卡脖子问题。中国降低芯片、高端材料进口关税,正是为了弥补技术短板。若闭关锁 国,连手机都造不出来——华为Mate 60的麒麟芯片,需要荷兰光刻机、日本化学品、台湾代工,这是全球化的产物。
出路在哪里?开放是生存底线
面对关税战,中国的应对已指明方向:一方面对最不发达国家实施零关税,扩大“全球南方”朋友圈;另一方面联合欧盟、加拿大在WTO起诉美国,用规则对抗保护主义。这绝非“绥靖”,而是以开放倒逼改革。问题是WTO还如过去那么强势吗?
日本在关税战中加速向印度、东盟转移产业链,德国车企涌入中国新能源市场——全球化从未停止,只是换了赛道。中国若自断经脉,只会将市场拱手让人。
历史反复证明:闭关的结局,不是“富足”,而是粮票、面包车和PP机的时代重演。关税战的炮火声中,有人看到危机,有人看到机遇。真正的出路,是像深圳蛇口那句老话——“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拆掉围墙,拥抱世界,才能在全球化的裂痕中,找到属于中国的未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