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来源 | 未来汽车Daily 摄
作者 | 孙雅楠、苏鹏
编辑 | 苏鹏
发布会结束当晚,小米创下了三分钟大定破二十万的惊人纪录。
在当晚,雷军表示“可能我们大家一起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个奇迹吧,我觉得真的很了不起,是所有的用户和我们一起创造的,特别特别的激动,感谢所有下订单的用户们,感谢你们的支持,这辆车我们真的下了很大的功夫。”
次日,雷军表示,YU7的成功并非依赖营销,当然,设计、研发团队的实力已经在产品上得到验证。
订单狂欢之余,小米YU7的流量效应还在持续在汽车行业发酵。
销售门店为了迎接集中涌入的客户,一边紧急调配人手支援,一边不断延迟下班时间。即便如此,门店仍难以承接这股破天流量。
“就像吃饭排队一样,销售拿着大喇叭叫号,让客户排队试驾小米YU7。”有用户表示。
而在工厂端,小米的一期工厂和二期工厂已经做好准备。一期工厂的工人每天从早上九点工作到晚上九点,并采取双班制。
而友商一边在震惊于小米威慑力的同时,也又重新对“小米造车法则”进行了复盘。
这场由用户点燃、由全链条托举的热潮,也正迫使整个汽车行业迅速作出反应。
未来汽车Daily 摄
最直观的“战场”:门店加人、销售加班
即便已到周末傍晚六点,北京通州超级工厂仍不断有新顾客前来。
小米YU7被放置在门店C位,旁边还摆着SU7和SU7 Ultra,但关注度明显不如当红新品YU7。
最忙的当属销售,门店前台告诉未来汽车Daily,为了应对YU7发上市后集中涌入的客户,该门店已经临时增加了5名销售。即便店内的销售人数有15名之多,但大家依然忙不过来。
最直观的体现是,门店的下班时间从常规的六点半推迟到晚上九点乃至更晚。“现在(YU7上市后)没有确定的下班时间,都要看销售忙到几点。”
销售不停在展车之间穿梭,带着顾客看车、回答问题、安排试驾,对话的间隙,还要注意手机的消息。
销售于展车连轴转,即便如此,该门店也在尽可能保证每一位到店用户的体验感。
对于每一个到店的客户,前台都会询问是否有预约的销售,如果没有,是否需要安排——标准化接待流程,能更高效地服务客户,让“看看”和“想买”的顾客都得到接待。
有销售说,现在每名销售每天基本要接二十组客户。
能让门店销售在忙碌之余松一口气的是,到店的客户对YU7的各种参数了如指掌,顾客对销售的询问很少是具体的性能,更多是不同版本间的差异、如何选配。
未来汽车Daily 摄
当然,每个人都会问一句,“现在下定,是不是一年后才能提车了?”
但销售给的回答都很谨慎。没有人说具体时间,只是反复强调“目前订单比较多”“交付节奏看工厂”。
更灵活且充沛的人力,可以保证每一位到店用户都有看车(近距离体验YU7)的机会。
但试驾环节,则对未预约客户不是那么友好。
一名销售说,店里试驾车有七辆,每人试驾二十分钟左右,但也至少要等一个小时才能轮到。并且,试驾需要提前和销售预约,临时到店则无法安排。
并且上述销售透露,“相比之前SU7上市时的'人多',这次来看YU7的顾客虽然同样不少,但显然更实际。”
SU7上市时,“年轻人的第一款车”“小米跨界的第一款车”刷屏社交媒体,所以展厅内来看热闹的大有人在。而YU7这几天接待的,大多是有明确购车计划的用户,特别是家庭用户。
虽然销售没有透露线下锁单率,但从店内节奏可以看出,尽管门店对YU7的热度有所准备,但还是明显超过了门店原有承载能力。
扩充人手、延长接待时间、标准化接待流程,都是在快速应对当前情况。试驾排队、销售接待量、客户咨询问题的重复频率,也都说明这不只是一波短暂的热度。
在没有交付节奏明确承诺的前提下,销售前端成为目前最靠近市场反馈的窗口。从他们每天的节奏里,能感受到这款车实际拉动的需求。
但是,下一步怎么把这股热度维持住,关键在于“何时交付”。但这已经不是销售端能够回答的问题了。
三期工厂年底将至,制造端还需时间跑顺
大定三分钟破二十万辆的数字,直接将焦点转向最现实的问题:小米的工厂,准备好了吗?
相比互联网上的轰轰烈烈、销售门店的人来人往,小米工厂显得安静得多。工厂围栏外看不到任何装饰,也没有醒目的宣传标语,仅能看见“您已进入保密区域,禁止拍照”的告示。
未来汽车Daily 摄
工人们骑着电瓶车或单车交接班,对于他们来说,这只是普通的一天。
有工人向我们介绍,YU7上市是在这几天,但工厂从六月已经开始试生产YU7,采用混产的方式。还有工人向我们透露,满负荷状态下,小米YU7的月产量能达到三万台。
当我们询问是否加产、是否扩建产线,工人表示工厂只有一条产线,不过人手还在不断扩充。至于零部件供应,目前没有发现不足的地方。而一位接近模具生产的人员介绍,早在去年十二月,YU7的模具已经运至一期工厂。
可以看见的是,作为小米的“第二款车”,至少在产能问题上,小米已经提前做好应战准备。
生产排期上,工人们接触不到完整的排产表,但他们都提到,每天都有具体的生产目标。
一期工厂的工人每天工作十一个小时,从早上九点到晚上九点,采取双班制,每天都有一份精确到分钟的时间表。
此前,网传二期工厂最早在七月开始投产,但我们在实地发现,二期工厂已经汇聚大批身着黑色小米工服的年轻人。而附近的工人告知我们,二期工厂已经进入使用状态。
不过,相比一期工厂的双班制,二期工厂目前是单班制,早八到下午四五点,工资也因此相对较低。
可以看到,小米并没有通过极限加速的方式推进全厂满产,而是试图平稳爬坡。
不过,即使按照两座工厂均实现满产,也仍是不够解决小米“欠下”的SU7系列和YU7。另外,据传YU9明年也将要发布。
此时,三期工厂显得尤为关键。
小米三期工厂紧邻二期,工厂不断有运输车辆和工人进出,工厂墙面上还写着打井、钻孔的工人电话——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一位现场管理人员向我们介绍,三期工厂在今年年底可以完工。三期工厂的建筑工人也表示,他们的工作将会持续到年底。
从目前的迹象来看,小米早已准备扩产,生产节奏正在提升。但是否能支撑起这波二十万订单的兑现?
至少在近几个月,新工厂也还需要时间找节奏。销售端已经调转了档位,但制造端似乎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跟上。
YU7开售18小时,订单突破24万台 图片来源:小米汽车
YU7奇迹,让友商眼红
将时间拨回6月26日,小米YU7上市后的一个小时,一家传统车企高管当着在座员工的面爆了粗口。
“上市一个小时订单接近30万辆这个数字超出了他太多预期,以至于他痛批小米不给同行活路。”有知情人士对未来汽车Daily透露。
当晚,这家公司VP以上级别的高管纷纷加班,针对小米YU7发布会、YU7产品力和传播规划进行通宵复盘,试图找到三个问题的答案:
“凭什么YU7有这么多流量?”
“为什么学了小米一年还是没有学到精髓?”
“如果将YU7的传播节奏和传播方式套在自家产品身上,上市一个小时后能拿到多少订单?”
YU7推出后,不少车企将YU7与自家同级产品对比,如果仅从产品力来说,YU7并不至于突出到像销量一样一骑绝尘的程度。
因此,行业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汽车行业不只是拼车拼配置,还在拼决策速度、传播速度、反应速度。而小米,已经把这场比赛的节奏拉到了一个更陌生的档位。
但这也反应了小米对行业的颠覆性认知——对车企来说,YU7的产品力并不可怕,但令他们惊讶的是,为什么小米汽车能有这样强大的号召力?
三分钟大定破20万,一小时订单接近30万,小米YU7的“成功”没有让行业兴奋,反而制造了普遍的不安。汽车行业已经很久没有在一场发布会结束后,被“订单”带来这样强大的冲击力。
“看了雷总的发布会,一小时卖那么多,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零跑汽车CEO朱江明在采访中表示。
甚至行业内还有质疑的声音指向小米汽车。
“三分钟大定20万台,这种数据的背后意味着用户交车时间要等待一年以上,任何国家都没有这种愚忠的品牌粉丝。”东风日产高管黄照昆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并将这种爆单称作“手机行业套路很容易拉动情绪”。
次日,黄照坤对自己的发言道歉。
置身事内的每一位汽车人都压力陡增,抱怨之余,也有车企开始试图挖小米YU7的墙角。
根据现在小米APP上的排产日期,即使是三分钟下定的用户,也需要等到明年才能提车。
漫长的提车周期成为小米YU7的软肋,越来越多的车企找到了突破点——他们试图“接盘”小米。
车企瞄准这些犹豫、放弃的用户,推出“承包退订”的优惠政策,即用户只要出示YU7订单的记录,就能在新车购入时享受定向积分补贴。
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大定”已经越来越像用户的“投票”,也代表用户的押注。但当情绪回落后,用户难免开始权衡交付时间、购置税和产品更新速度时,“换队”就成了再正常不过的行为。
有极氪销售称,极氪所有车型均可享受定金补偿政策,还在评论区贴心的表示会教用户如何操作退单。
图片来源:网络
蔚来销售也为用户提供了上述政策,称买蔚来定金可以直接抵扣,并且还赠送5年免费换电服务。
另据智己销售透露,小米YU7客户凭借订单截图,可以享受定金抵扣优惠。
这类应对策略的浮现其实早在SU7系列已经存在。也可以说,这是现在行业的缩影——未来的“车企淘汰赛”,不会只是车与车的硬刚,而是一场讲究“节奏”的品牌战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