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观察】
作者:田文林(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教授、区域国别研究院中东所所长)林海虹(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沙特,10000亿美元;卡塔尔,2435亿美元;阿联酋,2000亿美元。
5月1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第二任期的首次出访选择了三个海湾国家,收获了军购和投资大单。不管未来履约情形如何,现在自然是风光无限。
有风光,也有风险。15日,特朗普当天在多哈出席商界领袖会议时表示,美国与伊朗“非常接近”达成核协议。特朗普强调,伊朗绝不能拥有核武器。目前,伊朗官方暂未作出正式回应。
经济是特朗普的核心议题
与第一任期首访相同,特朗普第二任期首访依然选择了中东国家,首站依然是沙特。不同之处在于,第一任期首次出访对象是沙特和以色列,这次出访对象则是清一色的海湾国家(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而且这三个海湾国家恰好是中东财力最雄厚的国家。此外,特朗普此次出访还带了堪称美国商界“天团”的一众企业大佬,阵容比达沃斯论坛还要豪华,因此此行“拼经济”的意味不言而喻。
具体来说,特朗普此次出访主要想达到三个目标。一是期待海湾三国更多购买美国国债。目前美国债总额突破36万亿美元,特朗普政府面临严峻增收节支和融资压力。而海湾国家财力雄厚,有能力帮其渡过经济难关。二是扩大对美投资。特朗普谋求美国“再工业化”,鼓动各国加大在美直接投资。特朗普此访需要敲定沙特等国对美投资承诺。三是要求海湾三国购买更多美国武器和大宗商品(如波音客机)。此外,特朗普试图借经贸合作与海湾深度经济绑定,借此挤压其他大国在中东地区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
从纸面结果看,特朗普此行可谓收获满满。一是美国与沙特达成高达1万亿美元的商业合作承诺。协议内容包括:近1420亿美元的美制防务设备销售;沙特企业购买美国产品;在高科技、能源、航天与体育等领域的合作项目。出访卡塔尔期间,与卡塔尔航空签署价值960亿美元的协议,采购最多210架波音787梦幻客机与777X宽体机。卡塔尔还向特朗普赠送“史上最贵礼物”:一架价值4亿美元的波音飞机。15日访问阿联酋时,双方又签署价值2000亿美元的合作协议。
这一结果显然令特朗普极为满意。不同于拜登时期侧重地缘政治和价值观外交,特朗普更关注如何争取经济利益,而且是当下的经济利益,因此对外政策也透露出浓浓的“交易型外交”的色彩。有人质疑特朗普是否该接受卡塔尔的波音飞机时,特朗普的回答很干脆:傻子才不要呢。
对海湾三国来说,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能通过经贸合作与美国保持亲密关系,对海湾国家同样至关重要。沙特等海湾国家看似国力强大,在安全问题上仍离不开美国的庇护。
对于一些海湾国家来说,主要“安全威胁”仍然是伊朗。近年来,伊朗致力于提升核能力,同时积极构建“什叶派新月地带”,由此导致沙特等阿拉伯国家面临巨大安全压力。当前,尽管伊沙关系已经正常化,而且以伊朗为首的“抵抗轴心”在新一轮巴以冲突中元气大伤,但伊朗自身军事实力仍很强大,其支持的胡塞武装在中东仍极为活跃。在此背景下,沙特等海湾国家仍需要借助美国之力,对冲伊朗的安全威胁。这些国家花大价钱购买美国武器,实际是借机强化与美国防务合作,换取美国的安全承诺。
从“石油换安全”到“经贸换安全”
美国与沙特等国最初的合作基础就是“石油换安全”,始自1945年2月美国总统罗斯福就与沙特国王伊本·沙特确立的战略盟友关系。然而近些年来,双方传统合作基础日益受到侵蚀。一方面,美国“能源独立”使双方长期合作的经济基础明显削弱。随着页岩气和各种新能源的商业开发,双方在能源领域反而从互补关系转为竞争关系。另一方面,苏联解体使双方长期合作的地缘政治基础遭受侵蚀,美沙面临的共同威胁减少,双方同仇敌忾的必要性下降。
尤其“9·11事件”的发生,更使双方关系跌至低谷。“9·11事件”中19名嫌犯,有15名来自沙特,这使美国对沙特日益嫌弃。小布什执政期间,美国推出“中东民主改造”计划,沙特实际成为美国的改造对象。奥巴马执政期间曾在接受专访时公开表示,沙特搭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便车,并批评沙特资助不宽容的宗教势力。2021年拜登上台后抓住卡舒吉事件不放,用价值观问题持续敲打沙特。
峰回路转。特朗普此次出访期间公开表示:“美沙关系是安全与繁荣的基石。”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双方似乎重新找到了深化合作的新基础——“经贸换安全”。对高度重视现实经济利益的特朗普来说,沙特等海湾国家恰好是最佳地区盟友:这些国家财力雄厚,有能力购买更多美国国债和商品,有能力大举向美国投资,还可以继续充当美国武器出口的最大买家。与此同时,沙特等海湾产油国在国际能源市场地位举足轻重,这些中东产油国石油出口继续以美元计价,是美元霸权得以维系的重要前提。因此,沙特在美国战略棋盘中的地位不可取代。
需要指出的是,特朗普“经贸换安全”模式的可持续性严重存疑。当前海湾国家动辄抛出千亿美元经贸大单,实际包含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海湾国家财力雄厚,有能力满足特朗普“拼经济”的外交诉求。但从长远看,传统油气能源正日渐被各种新能源取代,海湾产油国“躺着挣钱”的经济模式不可能长期持续。二是美国还足够强大,促使海湾国家愿意不惜血本购买美国溢价商品和服务——这实际包含了向美国示好、缴纳“霸权红利”的成分。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随着国际力量对比“东升西降”“南升北降”,美国的霸权基础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逐渐坍塌。美国一旦霸权衰落,其借助霸权神话获得的“红利”自然烟消云散。有评论认为,近期的关税战形势说明,“美国独占超额收益的时代正在结束”。
“交易型外交”前景黯淡
特朗普此次出访中东,地缘政治话题比重不多,但颇值得玩味。
5月13日,特朗普在沙特发表的公开演讲中,罕见地公开抨击此前美国政府在中东的霸权干涉行径及其危害,称“所谓的‘国家建设者们’摧毁的国家比他们建设的国家多得多。干预主义者干预的是他们自己都不了解的复杂社会。”“有太多的美国总统被这样一种观念困扰,即我们的工作是审查外国领导人的灵魂,并利用美国的政策来对他们的罪伸张正义”。
特朗普的言下之意是,在他的领导下,美国在中东将奉行“不干涉主义”,避免过多介入中东事务。特朗普政府认为,美国正是因为长期的全球扩张导致实力严重损耗,由此使美国霸权处在衰落之中。因此特朗普执政后将更多精力转向国内问题,力求重建实体经济,同时在全球事务中加紧战略收缩,比如从俄乌冲突中抽身,转而推动俄乌和平谈判。
也正是在全球战略收缩背景下,特朗普特色的“交易型外交”才应运而生,通过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商业思维,来衡量其外交政策是否合理必要。
美国减少在中东的战略投入,最不乐意的是以色列,因为美国是以色列在中东称霸的最大倚仗。相反,以色列希望美国继续军事打击胡塞武装,乃至直接对伊朗发动军事打击。正是美以政策“温差”,致使特朗普与内塔尼亚胡之间矛盾日深。
特朗普此次出访中东,并未像第一任期那样出访以色列。据媒体报道,特朗普已经中断与内塔尼亚胡的直接联系。此外,美国在没有告知以色列的情况下突然与胡塞武装停火,同时美国不顾以色列反对推动美伊核谈判,从侧面表明双方矛盾确实在日渐加深。
不过,特朗普与内塔尼亚胡关系不睦,并不等于特朗普改变了亲以政策。事实上,特朗普比此前历任总统都要亲以。特朗普在第一个任期内首次公开承认戈兰高地为以色列领土,并公然将美国驻以使馆迁到耶路撒冷;第二任期刚开始,特朗普就提出“清空加沙”主张,最终促使以色列决意全面占领加沙。
此次特朗普出访海湾国家,在外交场合仍不忘劝解阿拉伯国家重返“亚伯拉罕协议”——这本身就是在帮助以色列拓展外交空间。此外,特朗普不断渲染伊朗威胁,同样符合以色列的意愿。
说到底,特朗普的“不干涉主义”不过是实力不济背景下“战略收缩”的代名词,而并非美国要洗心革面。特朗普上台不到两个月,就下令对胡塞武装发动全面打击,同时公开威胁可能对伊朗动武。这表明,特朗普与此前美国政府的中东政策相比,只是“五十步笑百步”。
从长远看,这种“换汤不换药”的中东政策,决定了美国很难得到中东国家真心认可。例如,特朗普公然支持以色列“清空加沙”,这使其推销的“亚伯拉罕协议”很难被沙特等国家接受。沙特王储萨勒曼已重申,在建立巴勒斯坦国和永久结束加沙战争的道路明确之前,沙特不会与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与此同时,特朗普渲染伊朗威胁并刻意将“波斯湾”改为“阿拉伯湾”,目的就是想拉拢海湾国家联手遏制伊朗,但沙伊已经实现关系正常化,由此使特朗普“拉一派,打一派”的策略难以落实。此外,特朗普还希望海湾国家疏远中国,但阿拉伯国家正谋求战略自主,积极“向东看”,这也使美国“构筑对抗中国的堡垒”设想落空。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7日 08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