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来得快结束得也快,印巴各退一步,停止海陆空攻击并宣布停火,另一边,中方深夜接到了两个电话。几个小时前,两国还在互相攻击,空军基地被炸,边境火力不断,其为何会突然停火?中方接到的电话又传递出怎样的信息?

当地时间5月10日下午,印度外交秘书唐勇胜公开证实,巴基斯坦军方总指挥在当天下午3点35分致电印度军方总指挥,提出立即停火建议。双方很快达成一致,从当天5点开始全面停火,停止所有陆、海、空军事行动。与之呼应的是,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达尔也在当天通过社交媒体发文,称双方已经达成停火协议,行动同步。

为何印巴从激烈交火突然转向停火

如此一来,这场持续近三周的激烈冲突以戏剧性的方式按下暂停键。不过,围绕停火背后的博弈与争议却远未平息。这次交火的起点要追溯到5月7日,据巴基斯坦军方称,印度在当天凌晨向巴控克什米尔及巴基斯坦本土的9处目标发射导弹,导致平民伤亡。

作为回应,巴基斯坦于5月10日启动“铜墙铁壁”行动,对印度境内多个军事目标实施打击,甚至宣称通过网络攻击瘫痪了印度70%的电网。双方的交火从克什米尔实控线蔓延至纵深腹地,被外界视为1971年第三次印巴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军事对抗。

那么,为何印巴会在短时间内从激烈交火突然转向全面停火呢?分析来看,一方面,这离不开国际社会的密集调停。美国高调宣称“彻夜谈判”促成停火,总统特朗普和国务卿鲁比奥接连在社交媒体邀功,称赞印巴领导人的“政治智慧”。

然而,印度方面淡化美国作用,强调停火是印巴“直接沟通”的结果;巴基斯坦则感谢包括中国、沙特、土耳其等30多个国家及联合国的斡旋努力。无论这个“成果”归功给谁,国际社会的调停无疑是极大推动了印巴的停火进程。

为何印巴从激烈交火突然转向停火

另一方面,则要探究印巴此次“开火”的深层动因。自4月22日克什米尔袭击事件发生以来,印度国内媒体和舆论在第一时间就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呼吁报复。一些印媒甚至将此次袭击称为“印度版911”,认为国家必须有所回应。这种情况下,莫迪面临国内压力,必须展现强硬姿态。于是,便有了5月7日印方的“朱砂行动”。

与此同时,巴方媒体也在大力宣传印度遭受重大损失,特别是强调平民在冲突中受到影响。社交平台上的“克什米尔流血”“与克什米尔站在一起”等标签,在巴基斯坦热度极高,军方和政府高官也频繁发声,为行动背书,如此一来,对等反击也在所难免。

而在满足民意之后,印巴两国自然也要顾忌现实,其都是拥核国家,战争烈度不能升级,同时受限于经济困境,这场冲突也不能演变为消耗战。于是,停战就成为最佳选项。不过,两国对冲突结果的表述截然不同:巴基斯坦宣称击落多架印度先进战机并摧毁S-400防空系统,而印度坚称这些说法是“虚假宣传”,这种“各说各话”的局面也反映出双方均需向国内民众交代的现实。

此外,还有一件事值得注意,5月10日深夜,中国外交部接到两个电话——一个来自巴基斯坦,另一个则来自印度。外交部在11日凌晨第一时间发布通稿显示,王毅外长分别与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和巴基斯坦外长达尔通话。多瓦尔表示印度“不选择战争”,期待恢复地区稳定;达尔则感谢中方劝和促谈的努力,强调巴方将谨慎应对局势。

为何印巴从激烈交火突然转向停火

同时,王毅外长也在通话中明确表态:中方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支持巴印通过对话解决分歧,并呼吁切实遵守停火协议。这种平衡立场既维护了与巴基斯坦的传统友谊,也避免过度刺激印度,为地区降温提供了关键助力。

事实上,这也不是第一次中方在印巴冲突中扮演调解角色。近年来,无论是边境对峙还是克什米尔问题,中国都坚持中立,主张通过对话解决争端。而这一次,印巴双方几乎同时联系北京,说明双方已经认识到继续冲突将带来不可控后果。

不过,尽管停火协议暂时止战,但冲突根源远未消除,毕竟,两国之间更深层的矛盾仍聚焦于克什米尔。印度2019年取消印控克什米尔“特殊地位”后,当地局势持续紧张,而巴基斯坦将克什米尔问题视为国家核心利益。

此次冲突中,印度暂停《印度河用水条约》的举措尤其危险,该条约曾历经三次战争仍未中断,对巴基斯坦农业和民生至关重要。尽管印度在压力下恢复部分供水,但“水武器”的使用已为未来争端埋下隐患。

因此,停火仅是第一步,后续挑战依然严峻。历史经验表明,印巴停火协议往往脆弱,边境摩擦、恐怖袭击或政治挑衅都可能再度点燃战火。此外,两国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媒体和社交平台的极端化叙事可能削弱和解空间。

总之,印巴这次交火,从爆发到结束仅持续数天,看似短暂,实则影响深远。这是一次战争危机,也是一次舆论战,是军事对抗,也是外交博弈。好在最终没有彻底失控,地区没有演变为全面战争,但未来如何,仍然悬而未决。

为何印巴从激烈交火突然转向停火

克什米尔依旧是印巴关系的“火药桶”,而社交平台的信息洪流,让每一次摩擦都可能被迅速放大,挑动民意情绪,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稳定器作用,或许还将长期存在。无论如何,和平不易,战争的代价终由平民承担,发展的机遇更需共同呵护,希望印巴双方都能认真考量,跳出“冲突—停火—再冲突”的循环,用行动来巩固真正的和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