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于琛

检察侦查题材电视剧《以法之名》正在央视和优酷同步播出。随着悬疑感十足的剧情的展开,不少网友大呼“真敢拍”。这是继《人民的名义》被称为“史上最大尺度反腐剧”之后,“真敢拍”又一次成为一部电视剧的“标签”。而这,其实是对《以法之名》现实价值的误读

《以法之名》剧照

一部讲述检察机关高质效侦办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案件、打掉政法系统内部“保护伞”,维护公平正义、护航社会发展故事的电视剧被一些网友感叹“真敢拍”,原因无非这样几个:这部剧比其他类似题材作品在讲述悬疑、反腐、涉黑、破案故事时力度更足,在展现检察侦查严惩司法腐败、维护司法公正中的重要作用时锐度更大,在演绎“扫黑除恶、打伞破网、刀刃向内、刮骨疗毒”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时角度更新。网友点赞《以法之名》“真敢拍”的背后,既有对主创人员敢于大胆窥探人性的复杂幽深,见证正义与邪恶激烈碰撞的钦敬,也从一个侧面表达了某种疑虑与担心,那就是,如此“敢拍”,会不会令社会对检察机关的形象产生某种负面影响,会不会让公众对公平正义的追求蒙上阴影。而正是这一句喜忧参半的“真敢拍”,误读了《以法之名》的现实价值。

《以法之名》的现实价值就在于把住了现实生活之脉。众所周知,政法队伍是和平年代奉献最多、牺牲最大的队伍,是一个英模辈出的光荣群体。从“守望忠诚的国安英雄”陈昕茹、“在大墙内燃烧火热青春”的张文博、“新时代坚守公平正义”的施净岚,到“用生命守护平安的好局长”潘东升、让“正义永不低头”的周春梅、“把毕生奉献给党和人民公安事业”的崔道植……全国政法队伍涌现的英模典型构筑起一道巍峨挺拔的精神坐标,汇聚成烛照公平正义的光芒,穿过岁月,直抵人心。

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有案不立、压案不查、有罪不究,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等渎职腐败问题也时刻影响着政法队伍的形象和执法司法公信力。而这也正是在全国政法机关展开全面而深刻的政法队伍教育整顿的同时,将“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写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动因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惊呼《以法之名》“真敢拍”,就是忽视了忠诚履职、担当作为的政法队伍主流,漠视了刮骨疗毒式自我革命的勇气,轻视了文艺工作者突破以往法律题材影视作品的法治表达,提升主流影视剧思辨价值的努力。一部好作品,从来都不能用“敢不敢”触碰某些题材来衡量。扫黑除恶、打伞破网之艰,刀刃向内、刮骨疗毒之难的视觉表达,正是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打造一支纪律严明、行为规范、作风优良的政法铁军的生动实践。用光影呈现这一实践,作品也就有了现实价值。

《以法之名》的现实价值还在于回应了公平正义之盼。法治不仅要求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的执法机制、普遍的法律遵守,更要求公平正义得到维护和实现。毕竟,“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必须“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每一件事情处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到依法纠正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件,从扎实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到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良法善治成为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根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而随着《人民的名义》《第二十条》等法治题材影视作品接连霸屏,法治影视剧创作进入活跃期。在光影中演绎正义与真相之间的热血交锋,已成为影视作品向公众传递法治观念、回应公平正义之盼的主动追求。《以法之名》从检察院第十一检察部“刀刃向内”的职责入手,充分展现检察侦查严惩司法腐败、维护司法公正中的重要作用,就是以优秀文艺作品讲好新时代中国法治故事、检察故事的一次生动实践,又哪里是“敢”“不敢”所能定义的。揭示公平正义最终战胜邪恶所遭遇的曲折,让我们对公平正义之可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加珍视来之不易的法治环境。如果连这一点都不敢触碰,高质量的影视作品供给又从何谈起。

相信,当越来越多坚持正确政治导向,用法治理性引导社会舆论,以法律专业视角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法治题材影视剧被创作出来,当事实一次次证明,大家对所谓“大尺度”的疑虑与担心毫无必要,“真敢拍”的惊呼必将被“拍得好”所取代。我们期待着。

欢迎下载“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