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十年之前,评价影视作品最常用的四个字是“视听盛宴”

近几年除了几部大制作电影外,很少能用得上这个词。

这倒不是说配乐和特效水平下滑了。

而是很多话都说不清的演员,开始用原声攻击观众了。

我总结了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首先影视圈有个不成文的规定。

如果角色用的是配音,那么演员大概率是无法凭这个角色拿奖的。

早期的奥斯卡对原声要求非常严格。

奥黛丽·赫本就因为在歌舞片《窈窕淑女》中使用配音,被奥斯卡拒之门外。

不过,近几年奥斯卡含金量直线下降,这条规则也有所放宽。

国内的部分奖项针对配音问题,也有相关规定。

要求参评作品必须是原声,或演员本人参与后期配音。

毕竟配音会掩盖演员在台词上的缺陷。

如果启用配音,那么演技成果并不属于演员个人。

而是属于演员和配音演员共同所有。

很多想通过奖项升咖的演员,不得不使用原声。

孙俪就是因为《甄嬛传》配音问题,与白玉兰奖失之交臂。

从此之后,她的作品就很少使用配音了。

其次,近几年“演员”变“演贝”的问题,备受关注。

因此很多人的演技遭到了质疑。

一些迫切想证明自己的演贝们,开始不顾观众死活,妄自散发原声“魅力”。



每次他们用原声演戏,热搜一定会出现相关的词条。

评论区一堆失聪的粉丝无脑狂吹,肯定正主的演技。

这是一种非常魔幻的现象。

声台形表是演员最基本的要求,不用配音才正常。

那些不用配音的真演技派,咋不见天天有原声台词的热搜呢?

(*段奕宏:请为我发声)

重点是,用了原声就代表有演技吗?

当然不是。

有些人用原声演戏,就是在折磨观众。

看过《青春斗》的朋友,应该深有感触。

某爽的原声台词,堪称现代十大酷刑。

六级英语听力都不如她的汉语台词难懂。

吞字,咬字,口齿不清。

断句,重音,不在点儿上。

一整部剧看完,没听懂一句。

还有一些人台词差,口音重。

声台形表,只占了一个形。

用配音还能演演霸道总裁。

一旦回归原声,性缩力立刻拉满。

看完《以爱为营》和《大奉打更人》,我才知道配音老师为东方青苍做了多少努力。

《大奉打更人》甚至把主角改成了四川人。

只为了让口音浓重的王鹤棣用原声。

结果,只得到了观众的无情嘲讽。

其实有口音并不是什么问题。

王宝强和黄渤有口音,照样能得到观众的认可。

张世在《神话》中饰演的赵高,也有明显的台湾腔。

可他依然能凭借这个角色出圈,切片至今还活跃在各个平台。

所以说到底,观众真正反感的不是口音,是台词功底太差劲。

就算口齿清晰,没有口音,台词也有可能不行。

比如宋威龙。

他的原声台词有股子AI感。

简单来说,就是没有感情。

他和张新成、谭松韵搭档,出演《以家人之名》。

原声台词直接被另外两位吊打。

有时候激动起来,舌头还会不听使唤,出现吞字的情况。

对比之下,显得演技更差了。

台词的作用不仅是传递信息,还要传递情绪。

要有停顿,有起伏。

每句话重音落在什么地方,都有讲究。

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是,演员的台词要有穿透力。

王志文在《黑冰》中的一段独白,直到现在都被誉为经典。

没有声嘶力竭的呐喊,只是娓娓道来的讲述,却能直击观众内心。

电视剧《神探狄仁杰》第一部其实是没有字幕的。

但连里面的小配角都能做到字正腔圆、吐字清晰。

饰演狄仁杰的梁冠华老师,台词更是铿锵有力。

再看如今的内娱。

有些气儿不足的演员,说起台词,就像刚跑完三千米似的,听着就累。

最近刚刚播出的《无忧渡》,让人感受颇深。

任嘉伦从出道至今,一直演偶像剧。

其中古偶居多,且角色类型大都相似。

还没用原声之前,他有个固定的配音演员张杰。

所以此前任嘉伦一直都待在舒适区,演技也没看出太大问题。

直到他频繁用原声演戏,观众才发现这哥台词功底这么差。

《无忧渡》更是因为原声问题,劝退了不少观众。

同时也有人,开始质疑他的演技。

网友也是没放过他,调侃他是张杰的脸替。

以上种种案例,证明了一个问题。

有些人用原声不代表有演技,反而会暴露演技不行的事实。

更无奈的是,这些问题不止存在于上面几位,而是普遍存在于当前的内娱。



我猜肯定会有粉丝来杠,用配音也挨骂,用原声也挨骂,那到底该咋办?

两条路。

要么别演。

反正内娱有的是接不到戏还有实力的演员。

但说是这么说,大家都知道资方不会放弃流量。

不想挨骂,就只剩第二条路。

好好练台词,提升实力。

如今的内娱,已经被牛鬼蛇神占据。

不管是爱豆还是网红,都想进影视圈分一杯羹。

现在科班出身的演员,声台形表都不一定合格。

更何况这些非科班出身,没学过表演的人。

总之,还是那句话,菜就多练。

音色是天生的,但台词可以后天练出来。

对于真正的演员来说,用原声反倒更能呈现角色的魅力。

刘涛出演《芈月传》时,有几场情绪张力很大的戏。

现场花絮没有字幕,角色声嘶力竭,却依然能听清台词中的每一个字。

声音中气十足,语调抑扬顿挫,情绪传达很到位。

她的后期配音却有种非常强烈的剥离感。

和演员以及角色之间,始终隔着一层。

情绪传达方面也差了口气,崩溃戏份配出了蒸汽水壶的鸣音。

除了助力刘涛成为表情包大户外,没有任何正面效用。

这是因为演员演绎时会对角色进行再创作。

而配音演员配音时,会在剧本和演员演绎的基础上,进行三次创作。

双方对角色的理解,很容易产生偏差。

所以很多有实力的演员都坚持用原声。

如果现场收音不好,演员本人也会在后期阶段自己配音。

《甄嬛传》中的很多角色都是演员自己配的。

比如华妃。

蒋欣的声线很有辨识度,用配音容易出戏。

她本身的音色,也非常贴合角色的性格特点。

重点是人家台词好,给自己演的角色配音再合适不过。

另外,真正的演员会根据剧集的背景、角色所处的环境、人物心理状态的变化,来决定台词的节奏。

《甄嬛传》《小巷人家》《欢乐颂》,三部剧属于三个时代。

仔细对比蒋欣在三部剧中呈现台词的方式,完全不同。

演贵妃就用古人的说话节奏。

演都市丽人就带点现代人说话的口癖。

而有些演员在现代言情里是奶屁音。

到了古代仙侠还是奶屁音。

本来编剧写的台词就够没韵味的了,再加上演员个人化浓郁的现代口音,不知道的还以为在看古装cosplay。

用原声不代表有演技,用配音也不代表没演技。

因为还要考虑到演员音色和角色的适配度问题。

郑晓龙导演在采访中提过让季冠霖配甄嬛的原因。

孙俪是上海人,拍《甄嬛传》时,说话还带有一点南方口音。

用她的原声也不是不行,孙俪后期也配了两场。

但季冠霖的配音,更贴角色性格。

不过,剧中甄嬛不说台词的时候,纯靠表演也能打动观众。

这种情况就属于演员和配音演员的强强联合,一般比较少见。

对于大部分演贝来说,配音老师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救命稻草。

除了音色之外,还要考虑到语言壁垒。

张国荣演程蝶衣时就遇到了语言限制。

最后只留了两场原声,其余都由演员杨立新配音。

(*右一 杨立新)

港台演员演大陆影视作品,普通话不标准,很容易令观众出戏。

如果钟汉良不用配音,那应该很难磕动《何以笙箫默》的CP。

如果蔡少芬不用配音,那么观众听到的将是:

“我是呜啦啦啦四宜搜”(我是乌拉那拉氏宜修)。

“皇上,老总总(祖宗)说过,死(食)不过三。”

可能又有人要杠了,为啥这时候不说台词不行就换人演呢?

如果内娱有人长相、演技能超过上面三位,根本用不上配音,就算用了,也肯定不会挨骂。

说白了演技到位,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

(*用专业配音但口碑两极)

其实早期的配音演员,在影视行业的作用,是为译制片和动漫服务的。

港台和国外除了语言壁垒外,也很少见到给真人演员配音的情况。

可这种现象却成了内娱的日常操作。

(*原声率最低的女演员)

配音不是不能用。

是不能把它当成遮掩演技缺陷的灵丹妙药。

想用原声呈现演技,也是有条件的。

不仅要用自己的声音把台词说出来,还得说得好。

求求那些台词不达标,又非要用原声的人收了神通,别再毒害观众了。

今天就说到这里,我们明天见。

拜了个拜。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梅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