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源自《军队识别》网站的报道在军事观察界引起了不小的波澜:中国正与俄罗斯谈判采购20架伊尔-78MK-90A空中加油机,预计在2027-2028年交付,以期快速弥补解放军空军远程作战能力的缺口。
乍一看,这个“20架”的订单似乎是合理的“过渡性策略”——在国产运油-20产能尚未完全释放之前,快速引进俄制加油机填补空缺,保障战斗力延伸。然而,如果深入分析中国军工产业的战略走向和运油-20的性能优势,我们会发现这笔“大单”的成交可能性微乎其微,甚至可以判定为零。
中国空军已经进入“运-20时代”,购买如此大规模的外制战略装备,已不符合当下的战略逻辑和经济效益。
运油-20已关闭“过渡期”窗口
该传闻成立的核心基础,是“运油-20短期产能不足,需要外购填补空窗期”。但如今的事实是,这个“空窗期”已经基本关闭。
运油-20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重型平台,承载着保障解放军“超越第一岛链”、实现“远海远域”常态化作战的战略使命。对于这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资产,中国军工体系的最高目标是不惜一切代价实现自给自足,并加速列装。
运油-20目前已投入批量生产,并加速装备部队。在这个关键时期,如果中国选择投入巨额资金和大量资源去引进20架外制加油机,就意味着:对自身产能缺乏信心: 变相承认运油-20在未来五到七年内无法满足需求。
放弃战略主导权: 大型空中加油机是战略威慑的核心。在运油-20已经成熟的情况下,再购买外国平台,意味着将未来数十年的后勤保障、维护升级、技术迭代的命运,交由俄罗斯掌握。这与中国“核心装备必须自主可控”的军事现代化原则严重相悖。
20架的规模决定了“不可过渡”
如果采购数量是2-4架作为技术参考,尚可理解。但20架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足以支撑半个战区或一支大规模远程航空兵。如此庞大的机队,一旦列装,其维护、培训、备件供应将形成数十年的刚性依赖。
这种体量的装备采购,绝不可能是“过渡性”的,它会直接成为中国空军未来加油机队的主力或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严重削弱运油-20的战略地位。因此,中国在已经拥有更优国产替代品的前提下,绝无可能做出这种战略倒退的决定。最重要的一点:性能与后勤的对比:伊尔-78MK-90A的硬伤。
即使不谈战略,从纯技术和后勤角度对比,伊尔-78MK-90A对解放军空军的吸引力也极低。根据报道,伊尔-78MK-90A在1000公里作战半径下,总燃油输送能力为78吨。
相比之下,基于运-20改进的运油-20被广泛认为具有90吨或更高的燃油载荷能力。在现代远程空战中,额外的十几二十吨燃油,可能是决定战机能否执行关键任务、能否安全返航的关键。运油-20作为全新的大型运输机平台,在载荷、航程、可靠性等方面,天生就比伊尔-76平台具备更大的潜力。
在“要么不用,要用就用最好的”的原则下,中国空军没有理由退而求其次。虽然中国空军此前使用过老式伊尔-76/78平台,但伊尔-78MK-90A是基于全新的伊尔-76MD-90A平台改造的现代化型号,其更换了PS-90A-76涡扇发动机,并升级了全数字化航电系统。
发动机不同意味着: 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PS-90A发动机维护、备件、检修体系,无法与老式伊尔-78的D-30KP发动机通用。航电不兼容: 新的“玻璃座舱”和数字飞控系统,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飞行员培训和后勤保障的数字化对接。
所谓的“与现有体系快速衔接”,是基于老旧平台的判断。对于MK-90A这种实质上全新的机型,引进反而会给后勤带来巨大的“跨代”复杂性,这与解放军正在推行的“简化后勤、通用化”目标背道而驰。
从“谈判”到“成交”的距离是零
“中国正与俄罗斯就采购20架伊尔-78MK-90A空中加油机展开谈判”的消息,可能性基本为零。
最大的可能是,在运油-20项目启动初期,中方可能确实出于技术摸底、对比评估或备用方案的考虑,与俄方进行过“洽谈”。但随着运油-20项目的顺利推进、性能指标的锁定以及批量生产的实现,任何大规模采购伊尔-78MK-90A的计划都失去了战略基础。
运油-20是中国军事航空工业在重型飞机领域实现战略自主的里程碑。在这个时代,中国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花费巨资,去购买一个性能次优、且带来数十年后勤依赖的外制平台。
这则传闻反映的,其实是人们对“过去中国需要进口”的惯性思维。而现实是,中国空军已经完成了从“依赖引进”到“自主发展”的时代跨越。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