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六年,大清国发生了骇人听闻的荒唐大案,以钱买命,冒名顶罪,时任“江南巡盐道”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犯下死罪,偏就找了“上面有人”的张五哥顶罪,闹得康熙皇帝亲自跑到刑场,刀下救人。
当时负责审理此案的皇八子胤禩诱审刑部堂官肖国兴,成功套取了幕后主使——太子胤礽的罪证。
关于胤禩的阴险用心,康熙皇帝给予了“其心可诛”的评价,硬是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现如今,雍正朝首场科举的考题泄露,廉亲王胤禩死性不改,又用上了这一招,准备夜审主考张廷璐。
廉亲王胤禩本就是张廷璐的举荐人,张廷璐获罪,胤禩必定受到牵连,张廷璐认为两人本就在一条船上,当然会给予绝对信任!
所以,见到胤禩,张廷璐就将能说的全都说了:
八爷,我是夹带了七名考生,但是考题泄露之事,真的不是我干的,至于谁干的,我不能说,我真的不能说,王爷,您也不要问了,我认罪就是了
张廷璐,时任上书房首辅大臣张廷玉的亲弟弟,能让这位爷不能说或者不敢说的所在,到底处在什么级别,可想而知!
然后,廉亲王胤禩的“哄骗”开始了:
我是来救你的,你不说我也没办法,可是你有所不知啊,令兄张中堂大人明天只有向皇上辞职了
他一生清名,都葬送在你的手里了
要想让别人听自己的话,一般有着三种办法:要么,威逼;要么,利诱;再或者,就是威逼和利诱的有机组合。
这个时候提及张廷玉,就属于“威逼”,就是要用张廷玉乃至整个张家的前程命运逼着张廷璐做出选择,你是袒护背后的主使,还是顾全你的哥哥,你们张家的全部希望?
张廷璐一听,立马慌了,赶紧给出解释:
王爷,这事同罪官的兄长,没有丝毫的关系,请王爷转奏皇上,替他辩白
完了,上套了,你只要有求于人,人家就有资格提出条件,你请胤禩帮忙辩白,人家当然会主要你先说出真相。
你不说,我如何替他辩白,如今朝野议论纷纷,都说令兄是皇上最近的人,考题泄露必然和他有关
你不说出真相,我就没法替他说话;更重要的是,你不说出真相,大家就有理由怀疑张廷玉,毕竟他才是距离皇上最近的人,最有机会提前看到考题。
合情合理,不容拒绝,张廷璐无奈,只能道出了幕后主使——皇三子弘时!
听到这个名字,廉亲王胤禩的脑海里立马就规划出了新的计划,他要抓住这个把柄,并以此来控制弘时,以便将来为己所有。
当然,这个把柄不能再让别人知道,胤禩必须要让张廷璐乖乖闭嘴:
你听着,此事你不要再对任何人说,否则就会遭到天下大祸,不但救不了你,还会害了你的家长和你的兄长,会掀起天下骇人听闻的大案,株连九族,杀无赦,你明白吗
只是,面对如此明显的威胁,张廷璐似乎并不相信,甚至压根就没给出反应。
胤禩一瞧,“威逼”已经失效,那就“利诱”一下试试:
听着,你犯的是死罪,但我要留个活口,我会尽全力在皇上面前保你,所以你要挺住,至死也不能说,明白吗
我能让你活下去,这个条件够不够诱惑?
然后,张廷璐磕头如捣蒜,连连声称“明白了”,交易达成!
只是,胤禩真就会遵守诺言,尽力保全张廷璐吗?
当然!
但并不是为了张廷璐,而是为了留下一个人证,将来能够拿捏皇三子弘时;更重要的是,他要让张廷璐活着,就好像他力保“山西巡抚”诺敏一样,就让这两个笑话永远摆在那里,永远打脸雍正皇帝!
第二日的御前会议上,廉亲王胤禩的表演正式开始:
皇上,臣弟是总理王大臣,这接二连三出现的事情,上书房有责任,臣弟第一个有责任,臣弟的意思是请皇上给臣以及上书房诸大臣以处罚,以使群臣有个警悟
胤禩的目的何在?
就是要争取到“科场舞弊案”的主审权!
有了主审权,胤禩才能掌握更多的细节,乃至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方能稳稳拿捏弘时。
要想争取这个权力,那就必须先赢得雍正皇帝的信任;要想赢得这个信任,态度必须端正,而且还必须从大局出发,从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
态度如何端正?
身为朝廷一把手,能够挡在雍正前面,主动揽下所有责任,就是端正的态度!
“苦肉计”的成功概率为何总是很高?
因为违背人性,因为违反常理,胤禩就是抓住了这一点,主动求罪,最是容易打动雍正,赢得雍正的信任!
不光有口头上的态度,胤禩甚至还准备好了请罪的奏折,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并非说说而已,而是动了真格:
这是臣弟自愿请皇上处罚的奏折,请皇上御览
正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雍正皇帝当然不会相信胤禩会如此好心,但胤禩此举偏就挑不出毛病,再加上胤禩拼尽全力摆出一副真诚的眼神,容不得别人怀疑,雍正皇帝索性将计就计,就顺着胤禩演下去,到底看看胤禩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你演,我也演,论演技,我雍正谁也不服,要知道,早在“九子夺嫡”的时候,我就硬生生演了十几年的“天下第一闲人”。
胤禩态度诚恳,雍正赶紧亲自搀扶:
八弟呀,你这个心意,朕领了,现在谈不上什么处分,你说说咱们该怎么办
赶紧的吧,大家都赶时间,赶紧说你要干啥!
胤禩要干什么呢?
皇上,当务之急,是如何妥善处理好这两个案子,既要按礼法处理涉案的官员,使群臣有所警悟,又不能使朝廷丢了脸面,给下面留下议论的话柄
注意,开始慢慢引到两件案子上了,但请注意胤禩给出的处理意见:既要按照礼法处理涉案官员,又不能让朝廷丢脸,留下议论的话柄!
啥意思?
注意,是按照“礼法”而不是“律法”,顾全朝廷脸面更是明显的袒护意思,至于不给下面留下议论的话柄,那就要看操作的精密性和隐秘性了。
总之,中心思想就是从轻处罚,甚至得过且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算了!
那么,这两个大案该由谁来审理呢?
交给别人可不行,但直接要又太过明显,胤禩到底懂得饶了一个弯:
皇上,这两个案子,牵扯的关系十分复杂,如何处理于当前的大局有利,这才是关键的所在,臣弟以为只有咱们几个人才能把握好其中的轻重曲折
领导,此事关系重大,我觉得咱们不能将审理权利下移,必须保证控制在我们这个权力中枢才行!
这种事情,知道的人越少越好,您说是不是?
雍正皇帝一脸微笑,外加十二分的期待,等待着胤禩继续说下去,慢慢将自己的尾巴漏出来!
好了,一切准备就绪,胤禩可以亮明自己的目的了:
臣弟提议,科场舞弊案由臣弟主持会审,山西亏空案由怡亲王支持会审
两位亲王分别审理两件案子,就身份而言,再合适不过;就影响而言,范围最小;雍正皇帝赶紧给出配合,甚至不往了提醒一下怡亲王胤祥:
很好,怡亲王,你看呢
啥意思?
十三弟,赶紧同意,狐狸的尾巴马上就要露出来了!
胤祥会意,赶紧给予配合:
臣弟同意八哥的看法
同意,同意,你接着表演!
争取到了办案权,胤禩开始将视线转移,转移到了自己的常规工作——拉拢人心,培植势力:
这两个案子牵扯到上书房的两位大臣,有些人肯定要借机发难,咱们要尽量淡去这一层关系,臣提议,张中堂和隆中堂照常在上书房当值,只是不要过问此案便行,这样一来,想借这个话题兴风作浪的人,也就无机可乘了
胤禩的小心机终于表现了出来,他对张廷玉和隆科多的袒护,有着两个目的:
首先,悄无声息就将自己的责任撇清了,别忘了,他才是张廷璐的举荐人,荐人不当的责任只字不提,反倒替别人求情说话,这一波操作虽然有些无耻,但效果却非常明显。
更重要的是,他收割了一波人心,张廷玉和隆科多算是欠了自己的人情。
隆科多年轻,斗争经验不足,没有任何反应,但张廷玉何等人物,哪能轻易被胤禩拉走,且看张廷玉如何扭转局面,如何将人情推到雍正皇帝的身上。
皇上,臣感谢廉亲王对臣的信任,但朝廷有成法,直系亲属犯罪,其在朝担任职务,有可能影响案情者都应该回避,臣请求暂时辞去上书房的职务
意思很明确:不领情,不赏脸,我就是不接受你廉亲王的好意,我要求辞职,当然,只是暂时的!
请注意,张廷玉的这句话有着明确的对象,那就是雍正皇帝,而不是刚刚替自己求了情的廉亲王胤禩。
然后,胤禩就不能说话了,雍正皇帝必然会给出回应:
雍正:衡臣,这样吧,你写个辞呈,朕批一下,你让你辞差,这样呢,别人也就无话可说了
张廷玉:皇上
雍正:就这样吧
如此一来,保全张廷玉的人就不再是廉亲王胤禩,而是雍正皇帝,张廷玉只会感念雍正皇帝的恩情,压根就不再有胤禩什么事!
想拉拢张廷玉,哪有那么容易!
想让张廷玉欠下人情,胤禩的如意算盘算是打错了!
奈何,廉亲王胤禩到底掌握了“科场舞弊案”的主审权,拿捏皇三子弘时就只是时间问题,上一代失去的,下一代夺回来,胤禩心中的报复心理始终未曾消失,早晚会掀起大的风浪!
就此来看,雍正皇帝并非没有错,他最大的错就是没能登基伊始便狠心除掉整个“八爷党”。
(本文仅基于电视剧《雍正王朝》的剧情和人设,烦请诸君辨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