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罗马仕创始人雷桂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颇为得意地谈起了一件他快速带领研发团队攻克技术难关,以满足德国质量标准的往事。

那是2015年,他带着罗马仕的产品报名参加了科隆电子展,德国经销商对充电宝的价格很满意,但提了一个奇怪的要求,他们要罗马仕保证自家充电宝从1米8的高度落下26次不能有任何损坏。

连一个小小充电宝的质量标准都能具体到如此地步,雷桂斌第一次感觉到了德国人的严谨。于是,他留下了经销商的联系电话,告诉对方一定能满足。

回国后,雷桂斌带着工程师,近50天没休息,一口气设计出了二十多种能满足德国客户要求的充电宝,最终德国人选择了“悬浮缓冲结构”的方案,罗马仕得以顺利进入欧洲市场,市占率一度高达61%。

罗马仕高管“跑路”是谁通风报信

今年6月,北京多所高校禁止学生在宿舍使用有安全隐患的罗马仕充电宝。与对德国客户截然不同的是,这次雷桂斌的第一反应是搬出了法务部,威胁要告污蔑罗马仕商誉的人。

对待外国人的要求笑脸相迎,对待国人的质疑重拳出击,雷桂斌生动地诠释了一把什么叫双标。

随着舆论的发酵,罗马仕扛不住压力,匆忙宣布召回有问题的充电宝,但发现数量太多,随即宣布工厂停工半年。

当外界还在争论罗马仕的停工是不是想逃避责任时,昨天罗马仕内部传出消息:包括创始人雷桂斌在内的五名高管已经跑路马来西亚了。虽然没说具体是哪五名高管,但从罗马仕家族式管理不难推测,大概率是一大家子集体跑路。

员工愤愤不平地表示:他们每人手中至少有三五个亿的资产,每人拿个5000万出来,就能很好地安排员工和用户,但他们宁愿在香港买房买车,跑路马来西亚,也不出面,实在令人寒心。

罗马仕高管“跑路”是谁通风报信

员工还透露,近几年,雷桂斌等人的心思明显不在经营公司上。从前,老板会亲自参与新款充电宝的研发,但这几年当起了甩手掌柜,不再投入研发,卖的都是几年前的老产品,公司账上一有利润就会被雷家人提走,只有一个月的运营资金。他们完全把公司当成了提款机。

员工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创业之初,雷桂斌对质量抓得很严,有天凌晨,广东江门工厂来了一批电芯,经检测这批电芯的合格率仅70%,远达不到99%的接收标准,雷桂斌立刻叫停了生产,然后连夜驱车几百公里到供应商处讨要说法,结果发现是供应商的电解液配方比例出现了0.3%的误差所致。经过雷桂斌的提醒,供应商很快调整了过来,从而维护了罗马仕的品质。

这次让罗马仕陷入危机的同样是电芯问题,供应商偷偷替换了隔膜材料。区别是,这次雷桂斌非但没有任何动作,甚至没来自家的工厂,任凭事态发酵。

员工提供的另一个细节也能从侧面显露出雷桂斌的心态,就是为罗马仕提供电芯的供应商的产量明显有问题,“因为产线是固定的,(能出多少货也是固定的),但是(供应商)给出了超过产能的电芯数量。”

这种现象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业内不少人都知道,雷桂斌可能不知道吗?无论他是揣着明白装糊涂,还是真不知道,都能反映出他的心思并不在经营企业上。

罗马仕高管“跑路”是谁通风报信

还有个细思极恐的点是,罗马仕的危机始于6月初,但从今年4月,公司内部便开始频繁地更换法人,似乎是预感到了什么。

先是4月,雷桂斌将法人转给了本家人雷社杏;然后是上月底,雷社杏又将法人给了雷杏容;三天后,雷杏容又把法人还给了雷社杏!

结合以往的案例,如此频繁的更换法人,原因无外乎风险隔离、责任切割或应对潜在债务、法律纠纷,试图让新的法定代表人承担责任,进而避免原法定代表人受牵连。

可能是雷家人内部没商量好到底谁来“背锅”,所以才发生了雷社杏、雷杏蓉三天内两次互换法人的闹剧,最后一家人决定,别相互推了,还是一起去马来西亚避一避风头吧,当然上述纯属猜测,真相我们不得而知。

雷桂斌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副他的座右铭,上书:“要么第一个做,要么做第一个”。罗马仕是不是第一我不知道,但他们可能是第一个集体跑路马来西亚的企业家。


参考资料:

《“要么第一个做,要么做第一个”: 濒临倒闭的工厂,如何逆袭成为出海品牌》EJET Global

《罗马仕充电宝被北京多所高校禁用,旗舰店专员回应:正在核查中》界面新闻

《罗马仕中层爆料:五个老板携款失联,集体跑路国外!》三言Pro

《调查!罗马仕惊变21天:从充电宝明星企业到停工停产》华夏时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