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运会大湾区赢麻了吗

一个骑手,6次通关,穿越三地。

11月8日,澳门选手甘展博骑着单车,从珠海出发,经澳门大桥到达氹仔,再通过港珠澳大桥直抵香港大屿山,最后原路返回珠海。全程230公里, 6次跨境,一次都不用停。

这场粤港澳三地首次联办的全运会,表面上看是体育盛事,实际上却是一场区域协同发展的超级实验。

23个群众项目, 19个承办城市,创下全运史上最多纪录。

更关键的是,这是全运会首次跨境举办。

公路自行车和马拉松两个项目,运动员要在比赛中完成跨境通关,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为了实现这个「想都不敢想」,三地下了真功夫。

拿公路自行车赛来说,通过北斗定位、无人机、射频识别、人脸识别等技术,运动员在高速骑行中完成「无感通关」。6次过关,全程无停顿。

这背后,是粤港澳三地在政策协调、技术对接、标准互认上的突破。

这才是十五运会最值钱的地方,它用一场体育赛事,把三地的协同机制跑通了。

从1979年首届「省港杯」足球赛,到1997年香港回归后首次组队参加全运会,再到今天三地联合承办,粤港澳的体育交流走了46年。

而这46年,恰恰也是大湾区从地理概念变成战略现实的46年。

这次联办,三地建立了「1+4」联络机制:国家层面成立组委会港澳工作协调部,粤港澳层面建立联络会议、首席联络官、联络员、联合工作组。

听起来复杂,但实际效果很直接,过去需要反复协调的事情,现在能快速拍板。

比如食品安全,香港和澳门赛区的运动员食材,统一由广州运动员食品区域总仓供应。海关专门制定监管方案,既保证安全,又提高效率。

再比如通关,香港入境处在4个指定口岸设置专用通道,运动员通过人脸识别完成出入境手续,全程只需7秒。

这些看似为赛事服务的创新,其实都在为未来的大湾区融合积累经验。

赛事会结束,但机制会留下。

当然,本届赛事在经济方面也表现不俗,根据携程的数据,十五运会期间,平台联合商家上线超5000万元补贴,预计直接带动广东文旅消费超过2个亿。

外省来粤观赛的团队,占到跟团游总量的近四成。这些人不只是看比赛,还要体验大湾区的城市地标、岭南美食、地方文化。

一场比赛,撬动的不只是观赛消费,还有交通、住宿、餐饮、购物的整条产业链。

体育成了流量入口,文旅成了消费出口。

往深了说,这场全运会其实在回答一个问题:大湾区凭什么对标世界一流湾区?

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几乎都是体育赛事的集聚地。因为体育赛事背后,是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国际影响力的综合体现。

粤港澳大湾区9000万人口,21座城市,「一国两制、三种货币、三个关税区」,在这样的复杂背景下能跑通联合办赛,本身就是向世界展示治理智慧。

归根结底,十五运会不只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加速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