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资治通鉴》九:魏国霸业1 尊师重道为中国传统,拜师礼也成了今日还有的风俗之一。 正式点的,奉茶下跪礼仪齐全,不正式的也要鞠躬致敬以表诚心。 正式不正式,在师徒这块,今日其实都不看中,更多看的是心意。
(拜师心要诚) 但在古代社会,寻常拜师礼,皆止步君上。 即便皇子年幼,有指定师傅日日需行礼,可成年之后,也难见几个帝王,每见老师,恭恭敬敬行礼,规规矩矩奉茶,这属僭越,也算礼的一种。 所谓尊卑有别,说的就是这理。 但这也是按常理而言,还有特例! 一般而言,能成特例的,要么特别牛,要么特别衰,拥有十足的教育意义。 这不,关于尊师重道的特例就非常有教育意义。 话说战国初年,三家分晋之后,初生的魏国迎来了第一位名君,这人特有名呼为:魏文侯。一般而言,用文做点缀的君主帝王,都非常人可比,要么文成武德,要么强国谋局。
(牛人魏文侯) 这魏文侯就是如此,属战国时代,经营管理界的大才全才。 最具代表意义的就是,他非常善于发掘人才,吸引人才,任用人才。 而这一切的引子,则源自对于一个如乡野村夫一样人的敬重。 这人就是段干木。 段干木其人,据说祖籍河东,属老子李聃(dan) 后代,看出生,难免给人神秘色彩。除了是老子后人外,他还是先贤圣人孔子再传弟子,属子夏(孔子门徒)门人。 一般而言,读书读到这程度,想不出名都难,随年岁渐长,在各路大V鼓吹下,段父子就获得了“河东三贤”的名声。不过这段老先生有点古怪,就是不愿出仕为官,为何如此? 要么我行我素惯了,要么真才实学不咋地。
(人才都有脾气,比如吴起) 听闻了段老先生名声后,就引起了魏文侯好奇心。 这人如此厉害,我一定要请他帮我。于是就有了一次又一次师徒之礼一样的见面。 每次魏文侯见到段夫子,或去探访段夫子,都会郑重其事的以师礼对这夫子,一来二去,无数人就说。 君上啊,这夫子仅一介草民,即便有大才,也当不得如此重礼,你如此不是折煞其人,坏了尊卑规矩吗。 每当听闻众人的疑惑,魏文侯都故作高深,少有应答,反而我行我素,执意用师生之礼对待段干木。 这一来二去,我行我素的魏文侯名声也越老越好了,无数士子在江湖中都听闻,新生的魏国,有一个折节下士礼贤待人的名君。 广告打出去,难免广而告之,最后无数人慕名而来。 魏文侯终于得意的笑了。 这广告打的值得啊,一次又一次执师礼,不过鞠躬事,就换来无数英才,划算。 这件事也成战国初年最划算的营销事件之一。 比后世秦孝公裂土求才(商君),燕昭王筑台引凤(乐毅)早了几十近百年。 这三件事,应该并称为战国时代三大营销事件,目的也十分单纯,为了人才而已!
(想方设法求人才) 春秋战国时代,属混乱大时代,原本宗主国周朝衰微,天下群雄并起。 这种大竞争、大割裂、大纵横的时代,无疑给了无数自命不凡的英才,施展抱负的空间。 我一直认为,乱世出豪雄,治世出庸才,这话虽不地道,但看历史,却有道理! 大治时代,人才并不值钱,因为需要的迫切程度不高,稳定的环境,需要的是能用的人手,而不是能用的干才。由此,才有了春秋战国时代,特殊精英人才与日俱增的大脾气,和君王们休生养性的和善脸出现! 大脾气配和善脸,这对比,想想好美好! 比如魏文侯之余段干木,不就是如此吗? 魏文侯表面看执礼甚恭,他内心是否骂个不停,又有谁知?我觉得或许有! 君王压制自己脾气,目的就是团结自己团队,以免敌国的猎头来自己这抢人。 这就是竞争时代,给予人才的最佳回报。在这样有的选择的时代,才有所谓“良禽择木而栖”故事出现,才有人才流动频繁现实出现。
(人才备受重用的必然)
因为啊,要留住人才。
一靠待遇,二靠前景,三靠态度,三者缺一可,缺二可,缺三不可!
谈钱俗,我们谈感情,谈前景俗,我们谈规划,谈态度不俗,因为我是人才啊!
后世的刘备请诸葛亮不就这故事重现吗。
刘备要钱没钱,要前途很渺茫,为何诸葛亮愿出山?态度好啊!
看完魏文侯资治通鉴中的故事,我们回到现实看,是不是道理一样!
原典再现: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其仆曰:“君何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乎?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
关于《资治通鉴》解读,争取一日一到两篇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