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人,冯玉祥说他是“千古奇丐”,他确实很奇怪,其实他通过乞讨早就发家致富了,可他却将钱财全部用来兴办义学,学校建成后他亲自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跪请他们任教,并到贫寒人家跪求他们送子上学。后来他的事迹传了出去,朝廷知道了,为了鼓励他的这种行为,赏赐黄马褂以示恩宠。那么这个乞丐是谁呢?

他就是武训,出生在山东堂邑县柳林镇武家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姓武,没有名字排行老七,所以人家都喊他武七,这个武训还是清廷为嘉奖其兴办教育之功,取“垂训于世”之意,给他改的名。

他7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14岁出去打工,多次被人欺辱,因为没有文化,吃尽苦头,所以萌发了兴学的念头。20岁正式当了乞丐,因为心中有兴学的梦想,所以他乞讨的十分卖力,他边乞讨边打工,足迹遍布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紧衣缩食终于赚来了钱,而且随着款项的增多,开始典买田地,备作学田。同时他以三分息给他人放贷,以获得更多的资金。到了49岁的时候,他已经有田230亩,积资3800余吊。这在当时也可以称为富豪了,然而他不忘初心,决定创办义学,友人劝他先成家再办学,他却说“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在那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年代,他确实是另类。

而后,他兴办了第一所义学名叫“崇贤义塾”,没有老师,他就跪求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没有学生,他就跑到贫寒人家中,跪求他们送子上学,学费全免。平时,他常来义塾探视,对勤于教课的老师,他叩跪感谢;对一时懒惰的老师,他跪求警觉。在他的感染下,老师没有一个敢不好好教的,学生更是没有一个不用功读书的。就这样,他数十年如一日,修建了3座义学。

山东巡抚张曜闻知他的义行,特下示召见,并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另捐银200两,并赐名武七为武训。张耀还把他的事迹汇报给朝廷,。清廷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于是乎,他的名气大振。

不幸的是,在光绪22年,他病逝于御史巷义塾,享年59岁。出殡那天,堂邑、馆陶、临清三县官绅全体执绋送殡,参加他葬礼的百姓过万,沿途看热闹的人山人海,师生们痛哭流涕,如丧考妣。

辛亥革命以后,人们对武训先生的行动及精神推崇备至,蔡元培、黄炎培、邓初民、李公朴等民主人士,蒋介石、汪精卫、戴季陶、何思源等政界要人,冯玉祥、张学良、杨虎城、段绳武、张自忠等军界人物,陶行知、郁达夫、臧克家等文教界人士,都各自以不同的形式对他进行纪念。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